2021年,惠州市財政局以“數字財政”系統上線為抓手,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全面鋪開財政資金支付電子化改革,國庫集中支付“直接支付、授權支付和金庫撥款”三種方式全流程線上辦理,依托“數字化+電子化”,實現財政資金撥付“零拖延”、支付集中“零差異”、安保“零差錯”、監管“零距離”、應急“零缺位”,開創更加安全、規范、高效的財政資金支付管理新模式。
一、資金速撥,實現“零拖延”。適應“部門面向百姓、財政面向部門”的特點,財政部門找準發力點,以“中間一公里”的優化帶動簡政放權“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全市預算單位使用高效便捷的“數字財政”系統后,業務處理時間由原來的3個工作日壓減為1個工作日,大大提高財政資金到位率。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建立財政資金撥付“綠色通道”,利用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平臺,電子化、系統化銜接各個業務管理環節,確保疫情保障資金在第一時間撥付到位,實現“零拖延”。
二、支付集中,實現“零差異”。充分借助全省統一的跨財政部門、人民銀行、代理銀行、預算單位的數據分類口徑和標準支付規范,實行支付電子化,夯實數據管理基礎,消除各部門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差異現象,確保業務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在各部門推廣和執行過程中不變樣,更好融入電子支付全省大集中。同時,隨著“數字財政”系統推進應用大集中,貫通預算域、執行域和核算域三大域,資金支付全流程也變得更為順暢。
三、保駕護航,實現“零差錯”。發揮財政支付電子化剛性約束的特點,為資金和人員“雙安全”保駕護航。一方面,最大程度實現從人工核對到計算機自動控制的轉變,支付環節“無紙化”,改變原有紙質業務申請可能存在的丟失、涂改等風險,讓每一筆支付業務都在“聚光燈”下運行,進一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實現“資金安全”。另一方面,在資金支付過程中,部門及經辦人員全程不碰面、不接觸,線上即可完成支付的全流程,讓違規操作無處遁形,進一步降低潛在風險,實現“人員安全”。
四、資金監管,實現“零距離”。財政支付電子化對財政業務實行鏈條式管理和全過程留痕管理,建立起動態校驗、電子驗章、全程動態跟蹤的業務管理方式,形成“環環相扣、互相牽制、有始有終”資金支付內控機制,全面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有效杜絕資金的截留和挪用等問題。同時,建立預警、提示、糾錯機制,對大額提現、違規轉賬等問題及時監控預警,財政監督實現從事后查賬到事前和事中監督的轉變,監管力度有效加強。
五、應急演練,實現“零缺位”。為確保在突發事件下正常開展國庫集中支付業務,惠州市財政局聯合人民銀行惠州市中心支行于10月12日進行“2021年惠州市市級財政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應急演練”。全面結合財政資金支付實際情況及疫情防控需求,設定應急演練環境,增強應急處置實戰能力,確保在突發事件下能夠快速、高效、有序地按照既定處置方案采取應急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突發事件帶來的影響,保障財政資金支付通道暢通、財政資金及時撥付,實現“零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