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財政局堅持以“三個強化”抓實預算績效管理,大力提高財政資金分配和使用效益,節省非必要開支,削減和取消低效無效支出,集中財力保障重大戰略任務和重點項目資金需求。
一、強化全程閉環,完善績效管理鏈條。一是抓好事前關口。建立重大政策和項目事前績效評估機制,2020-2023年對申報部門預算合計151個項目開展評審,涉及金額34.55億元,核減金額約9.47億元,力促預算編制更加精準,進一步優化財政資源配置。二是用好事中監控。選取部分重大政策和重點項目,開展項目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和預算執行進度“雙監控”,推動部門單位及時糾偏,加快執行進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三是拓圍事后評價。全方位開展單一項目(政策)、部門整體支出、政府性投資基金、政府和社會資金合作等重點績效評價,評價結果與下一年度預算安排掛鉤,通過多維事后評價壓減無效、低效支出。
二、強化改革創新,提升績效管理質效。一是創新構建兩種“全覆蓋”績效管理模式。在項目實施周期內或一個預算年度內選取項目“滾動式”實現事前、事中、事后三種評價模式全覆蓋,有效延伸項目績效管理覆蓋周期,增強績效評價科學性和整體性。二是探索構建部門整體核心績效指標體系。2024年起計劃用三年時間打造分行業、分領域、分層次、全面科學規范的預算績效指標體系,實現“一個部門一套核心績效指標”全覆蓋,逐步探索完善動態維護機制,為提升預算績效管理質量和效率提供有力支撐。
三、強化支撐保障,壓實績效管理責任。一是完善績效管理模式。建立以構建核心指標體系為起點,涵蓋績效評估、績效目標管理、績效監控、績效評價、結果應用等5個步驟的部門支出整體績效管理模式,進一步壓實預算單位主體責任,將“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落到實處。二是硬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繼續完善將績效結果與預算安排和政策調整、市直部門績效年度考核掛鉤的機制,探索構建將績效結果與支出標準體系建設、各類監督結果掛鉤的機制,形成“評價、反饋、整改、提升”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