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跑多個部門都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在通過‘惠民速辦’微信小程序提交,第二天就有反饋。”惠城區居民李女士的切身感受,折射出惠州在學習教育中的務實作風。
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惠州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群眾辦事“多頭找、流程繁、反饋遲”等痛點難點問題,以刀刃向內的勇氣全面對照“兩個問題清單”,精準查擺治理短板。通過整合全市45個單位、83個訴求渠道,創新打造“惠民速辦”一體化平臺,推動民生服務從“被動響應”邁向“主動治理”,真正將學習教育的成果轉化為群眾可感可及的民生溫度。
向內破題,83個訴求渠道“一號響應”
過去,惠州市民反映訴求常面臨渠道分散、流程不透明、電話接通難等困擾。為破解這一頑疾,惠州以開展學習教育為契機,推動“惠民速辦”服務體系建設。該體系整合分散在各部門的訴求入口,打造“一個平臺管全城”的一體化受理平臺,實現“一號響應、一屏統覽、一網通辦”。
平臺運行后,市民只需通過“惠民速辦”微信小程序、門戶網站或12345熱線語音電話任一入口,即可提交涵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6大類3624項訴求事項。如今,無論是企業政策咨詢,還是個人合理合規訴求,市民只需指尖輕點小程序或一鍵撥打12345,即可直達“總客服”,徹底告別“找誰辦、如何問”的迷茫。據統計,7月1日上線運行以來,7月1日-19日訴求總量13.54萬宗,環比上升26.42%(其中咨詢6.28萬宗、投訴舉報求助7.2萬宗、建議表揚673宗),累計交辦各級各部門辦理工單4.3萬宗,平均轉派時長從原來的6.32小時,縮短到2.65小時,群眾滿意度達98.29%。
“我們不是簡單整合渠道和修修補補,而是重構民生服務流程,通過高效響應并解決民生問題,打通黨委、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負責人介紹,平臺構建“訴求受理-智能分撥-高效處置-精準反饋”的全周期閉環,從接訴到辦結一站式完成,不僅大幅提升了民生訴求處置效率,而且全流程可視化,讓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透明。
從解決一件事到預防一類事(小)
走進“惠民速辦”民生訴求服務中心調度大廳,屏幕實時跳動著訴求數據,AI智能系統正自動分析熱點問題……這背后是惠州引入的DeepSeek大模型技術,構建起“智能知識庫-智能應答-智能分撥-智能跟進”的全鏈條AI賦能體系。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系統可自動解析訴求內容,生成規范化工單并精準分撥至責任單位,大幅縮短復雜訴求響應時間。
“‘惠民速辦’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創新,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負責人強調。平臺通過深度挖掘數據,構建民生訴求標簽體系,剖析高頻問題背后的制度性癥結,印發了《惠州市“惠民速辦”民生訴求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及快速響應、首辦責任、疑難調處、監督評價等有關配套機制文件,保障整個服務體系有序順暢和高效運轉。同時,按照“應快盡快、能快則快、急事急辦”的原則,設置特急、加急、平急等不同等級,在訴求分撥、處置、反饋都明確了簽收和辦理時限。例如,市民在7月4日22時,反映惠陽區平潭鎮禁毒辦旁邊一棵樹被大貨車刮倒,已傾斜即將倒塌,存在安全隱患。市民生訴求服務中心接訴后立即組織研判,按照工作機制規范設置為特急事項,工單立即分撥至惠陽區城鄉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該局會同平潭鎮對傾倒樹木進行處理,并于7月5日對該地段樹木進行修剪,徹底解決潛在的安全隱患。
這一治理理念的躍升,正是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的生動注腳。惠州以“兩個問題清單”為鏡鑒,將群眾“問題清單”變為干部“履職清單”,把市民關切的“有感小事”辦成溫暖人心的“民生大事”。“惠民速辦”民生訴求服務中心充實組建235名專業團隊,提供7×24小時響應,新增的互聯網受理區、民情分析室,為“民有所呼、我必有應”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