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由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指導、惠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惠州市梵高文化有限公司承辦的“奇點”——惠州融深融灣城市文化藝術論壇在市博物館舉行,掀起一場文化藝術的風暴。通過南方+現場直播論壇,線上有近89萬人收看直播。
論壇上,七位嘉賓圍繞論壇主題,結合對自身所在領域的洞察,研討惠州打造城市文化藝術IP的創新思路,從文化發展、藝術創作、人文精神的角度,暢談和展望深惠兩地人文互融的無限可能,為惠州文化藝術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助力惠州打造更具人文氣息的文化強市。
以文鑄魂,為新時期城市文明建設賦能
何香凝美術館館長 蔡顯良
“以何香凝美術館館長的身份參加惠州文化藝術論壇,我倍感榮幸,因為何香凝是一位惠州媳婦,她和丈夫廖仲愷為惠州的發展盡心盡力,在惠州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在何香凝美術館館長蔡顯良看來,作為一名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女性畫家,何香凝的畫作充滿浩然正氣。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名片,美術館的發展對一個城市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蔡顯良以《以文鑄魂——新時期城市文明建設》為主題,從文化藝術載體的學術定位邏輯與緣起的角度,分特色立館、學術先行、以文鑄魂三個篇章,呈現何香凝美術館如何打造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前沿陣地。
蔡顯良介紹,1997年4月18日建成開館的何香凝美術館,是中國第一座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該館圍繞何香凝人生與藝術、二十世紀名人及藝術、女性藝術、華僑華人藝術、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中的優秀藝術五大業務發展版塊,舉辦了大量高水平的傳統繪畫精品藝術展覽,傳承何香凝先生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藝術IP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產業的創新發展
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館長 陳湘波
“坐落于深圳的關山月美術館是以廣州美術學院的創始人之一的關山月先生名字命名的國家美術館,與粵港澳有著天然的聯系,是首批國家重點美術館之一。”陳湘波以《藝術IP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產業的創新發展》為主題,立足關山月美術館,介紹專業國家美術館的文化藝術、建館歷史、學術定位以及創新發展思路。
“惠州和深圳相鄰,文化同源。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文化底蘊深厚。”陳湘波介紹,他曾來惠州開辦個人展覽、舉辦“探春”雅集,并推動惠州龍門農民畫的研究與傳播。陳湘波提到,2009年前后,他和同事多次前往龍門實地考察農民畫,推動關山月美術館舉辦 “鄉情嶺南——龍門農民畫展覽”,并編撰出版《鄉情嶺南:龍門農民畫作品集》。被展覽和收錄的100件作品,基本涵蓋了龍門三代農民畫家的代表作,較全面地展現出自80年代初以來龍門農民畫的發展面貌,并被關山月美術館收藏。
“藝術最有力量的傳播手段,就是市場。”陳湘波特別介紹了“山月文創”項目。該項目提出“文創便民服務”“共享文創之美”等創新理念,開發了一系列榮獲2021年度“深圳禮物”的文創產品,讓文創有溫度,讓文物活起來。
陳湘波《觀?荷》新媒體裝置作品以陳湘波的工筆“荷花”為基本元素,將中國傳統工筆畫與現代空間美學相結合,運用現代新媒體交互技術與觀眾產生互動。觀眾徜徉作品其中,體驗花開花合,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塵緣的境界。光影婆娑,心隨境轉。
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標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館長 顏為昕
位于深圳福田中心區的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是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文化傳播、傳承、建設的主要載體,是深圳標志性重大文化項目之一。
如何將藝術研展空間打造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標?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館長顏為昕以《光合作用》為主題,結合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的親身實踐,講到無界的“光美術館”不失為一項成功的嘗試。光藝術與美術館建筑的融合,以新媒體藝術獨有的方式鏈接虛實視域,拓寬藝術表達的邊界和形態,將進一步賦能建筑參與城市的信息傳遞和環境構建,以開放的態度為國內外藝術家提供表達與展示的平臺。
“美術館的身份其實就是一名翻譯者,將深奧的藝術用更親切、直接的方式傳達給公眾,開展良性互動,最終也將推動全民美育。”顏為昕說,在顏為昕的愿景中,“光美術館”未來將成為光藝術領域的品牌孵化基地,公共藝術、數字新媒體藝術的公益展映平臺,致力新銳藝術家扶持計劃,通過更多實驗性作品拓展光藝術創作界面,探索交互式作品創作,激發市民觀眾參與其中。讓低頭看手機的市民,抬頭發現原來藝術還可以這樣看,從而仔細觀摩這座不一樣的“光合城市”。
客家民居是開展社會設計的良好載體
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第六設計所所長 崔鮮明
“社會設計在國內還比較少見,但在國外已是一個炙手可熱的專業。”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第六設計所所長崔鮮明以《可持續的社會設計與城市文化發展》為主題,首先為大家解釋了何為社會設計:社會設計強調關系而非對象,將社會與人類的需要置于最顯著的位置,設計工具越來越豐富,邊界越來越模糊。社會設計真實地融入場景中去,用設計方法來整合受影響的人群。
蘇黎世西區從老工業區蝶變城市潮流中心,蘇黎世藝術大學從舊乳制品廠房改造成為藝術大學,FREITAG箱包可持續材料的生命周期……崔鮮明先從他就讀碩士的國家瑞士講起,通過社會設計對環境、城市、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進行探討,并將瑞士可持續的社會設計助力城市經濟文化發展的優秀案例娓娓道來。
“惠州眾多的客家民居獨具特色,水塘和冷巷可以自然降溫,建筑材料環保,是開展社會設計的良好載體。”崔鮮明還以親身參與的廣州舉辦的世界生態設計大會為例,圖文并茂地呈現生態設計小鎮(從化)多個改造項目的前后對比,希望這些優秀案例為惠州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借鑒。
將惠州文脈四個“奇點”塑造成城市IP
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楊宏海
“今天論壇的主題是融深融灣,論壇組織形式非常創新。在歷史上,惠州、深圳是一家人,深圳曾屬于惠州管轄過。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下,如何深度融深融灣,最重要的在于一個城市的設計,各位專家齊聚一堂就是為惠州城市設計展開研討,尋找惠州的奇點。”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楊宏海如是說。
在楊宏海主題為《惠州歷史人文重塑推廣與傳播》的演講中,楊宏海挖掘了惠州文脈四個“奇點”:其一是以葛洪為代表的羅浮山文化;其二是以蘇東坡為代表的蘇東坡文化;其三是以葉亞來為代表的客家華僑文化(客僑文化);其四是以葉挺為代表的革命歷史文化。
“梳理惠州歷史和人文資源,可為塑造惠州作為大灣區新興城市的文化IP形象,將為實施灣區戰略過程中融深融灣提供不可多得的學術增長點。”楊宏海表示,“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文化多元,是一個值得我們仰望的城市,未來可以考慮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嶺南文化交流基地,真正實現天下不敢小惠州。”
惠州文化亟待串成一條美麗耀眼的珍珠項鏈
深港文藝交流協會會長 王廉運
“IP,對于一個人來說是人設,對城市而言,就是一個城市的形象、定位和名片,外界對這個城市的認知。”在主題為《城市IP對城市推廣的意義和價值》的演講中,深港文藝交流協會會長王廉運先列舉了城市IP的分類,并分析了國內多個城市鮮明的IP特征。
以法國南部城市阿維尼翁為例,王廉運講解了城市的IP對城市推廣的意義和價值。阿維尼翁是法國南部的一座魅力城市,1947年,戲劇導演讓·維拉爾在此創立作為世界三大戲劇節之一的阿維尼翁戲劇節,使法國的古典浪漫戲劇精神延續至今,每年夏季都有近千藝術團體及全世界上百萬的藝術家和表演愛好者來到這里,劇場和街頭每天輪番上演著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作品,令這個平日不足十萬人的城市熱鬧非凡。
“IP有城市自帶光環的,也有后期與文化互相成就的,例如鼓浪嶼鋼琴節、自貢燈會、順德美食等,惠州大有可為。”王廉運表示,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東岸的惠州,惠州處在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匯地帶,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擁有惠東漁歌、客家山歌、龍門農民畫等特色文化。作為深圳的后花園,惠州猶如一顆顆珍珠,亟待串成一條美麗耀眼的項鏈。未來,惠州應著力塑造城市IP,加大推廣城市形象的力度,提升在投資和人才方面的吸引力,這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工作。
探析巴黎三館打造藝術IP的方法論
梵高畫院院長 馬楚
“身份的延展,決定視野的角度。作為一名油畫家,我參觀巴黎三館的第一身份是純粹的感官游歷者,第二身份是同類藝術創作者,第三身份是知識化游歷認知者。”梵高畫院院長馬楚以國外知名代表藝術IP為范例,發表主題為《游歷的直覺—巴黎三館》的演講。
“盧浮宮呈現了古典與文藝復興的完美結合,奧賽博物館是主流的印象派大本營,蓬皮杜國家現代藝術中心是歐洲最大的現代和當代藝術收藏館。”馬楚以巴黎三館盧浮宮、奧賽博物館、蓬皮杜國家現代藝術中心為例,講述珍珠鏈特點的藝術館群特點,解讀巴黎三館所收藏的藝術品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它們形成的重要的文化背景、社會背景、歷史原因,以及它們所設定的理念,為惠州市民增強認知和提供借鑒。
馬楚表示,國內外優秀美術館在綜合水平、藝術精品代表、藝術研究范圍、場館建筑特點等方面的符號化,將提高民眾在感知上的深刻記憶。希望通過探討美術場館運營有價值的方法思路,對惠州的文化建設,尤其是城市文化場館、藝術館的建設起到啟發和幫助,也讓更多人了解不同藝術階段的藝術作品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分享對藝術認知的不同角度。
(信息來源:文化藝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