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董珊教授 7月30日上午,《鏤于金石,書于竹帛——漫談漢語古文字學及其四個分支學科》專題講座在惠州博物館一樓學術報告廳開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古文字專家董珊主講。本次講座由惠州市博物館聯合惠州市東江書院主辦,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市文物局局長曾傳山,惠州市東江書院,惠州市作家協會,珠江月惠州詩詞學會,惠州市吟誦協會及在惠部分博士、研究生等120多名聽眾參加。 講座由惠州市博物館主要負責人鐘雪平主持,鐘雪平副館長表示,歡迎大家走進具有“歷史之印、月光寶盒”之稱的惠州市博物館。惠州市博物館自成立以來,第一次邀請到北京大學董珊教授專程來惠州做講座,特別感謝董珊教授的到來和精心準備的講座,相信這次專題講座,能為惠州的廣大市民帶來一場古文字史的饕餮盛宴,同時也能加深大家對中國文字的認識,進一步激發大家對中國古文字史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講座主題出自《墨子·兼愛下》中“以其所書于竹帛,鏤于金石,琢于槃盂,傳遺后世子孫者知之”。董教授指出,漢語古文字學是研究有待認識的、用隸變以前的字體寫成的出土文獻的學問。甲骨文、銅器銘文、陶器文字、竹簡、帛書等都是其研究范疇。其中拓展性的研究,包括隸書、楷書中的待識字、誤釋字,也包括漢魏以來的傳抄古文。而漢語古文字學的最終目的,是糾正各種各樣的錯字、別字,提供標準可信的隸楷文本,并進一步編纂各類字典。當然,古文字學也是溝通古今、探索未知的學問。董教授認為,研究出土文獻,要先研究傳世文獻;研究文獻,要先懂語言和文字;研究古文字,要先懂得隸楷(繁體字、簡體字);研究古文字學,要先懂得一般文字學。 關于文字學,董教授提到,與圖畫有明確區分的表意字與假借字的出現,是文字形成過程正式開始的標志。從記號字上溯,找出記號字與更早期文字在體系上的關系,是當今漢語古文字學的大方法與大任務。為了更加清晰地闡述古文字學的四個分支(甲骨學、金文學、戰國文字學、簡帛學),董教授運用大量的例證,將不同時代的文字載體和文字特征清楚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考察殷墟遺址時指出,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董教授表示,研究漢語古文字學,有助于更好地學習和理解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希望有更多的文字愛好者,投入到古文字學的研究中來,充實漢語古文字學研究隊伍的力量。 ▲現場觀眾互動環節 講座最后,現場不少聽眾朋友向董教授提問,對于大家提到的“如何理解古代文字的思想意識”“關于‘仁’字的理解”“文字的演變過程”“現代教材中部分字音更改現象”“同音字的演變”等文字學問題,董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講座現場氛圍熱烈,不少青少年學生還向董教授索要簽名留念,許多聽眾朋友反映聽講后受益匪淺。惠州市博物館鐘雪平副館長表示,惠州市博物館正在舉辦《中國符號——歷代文字藝術專題展》,大家聽完講座后再去觀展,相信對中國歷代文字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惠州市博物館將繼續發揮社會教育陣地功能,不斷邀請專家學者舉辦不同方向的學術講座,同時聯合社會團體共同開展各類文博行業專題講座,打響惠博人文講堂品牌,為惠州市民帶來更多高質量、高水平的精品講座,進一步豐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關注惠州市博物館,支持惠州文博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