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上午,《趣談殷商與甲骨》專題講座在惠州市博物館一樓學術報告廳舉行。在惠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的指導下,本次活動由惠州市博物館、惠州市東江書院聯合主辦,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劉志偉院長主講,近百名文字愛好者參加。100多人的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大家早早來到報告廳,等候開講!
▲安陽殷都文化研究院劉志偉院長 ▲活動現場座無虛席 講座開始之前,安陽殷都文化研究院劉志偉院長、惠州市博物館主要負責人鐘雪平、惠州市東江書院黃偉才院長,為近期惠州市博物館和惠州市東江書院聯合開展的“尋找惠州守護中國文字最美家庭”活動評選的五個最美家庭頒獎。獲獎家庭非常高興地表示:“沒想到在惠州博物館看展覽分享朋友圈,還能獲得500獎金,讓我們家庭能參與到博物館舉辦的展覽中,心里感到特別興奮,領取到博物館和東江書院頒發的“守護中國文字最美家庭”證書,特別自豪,也感覺今后更有責任和義務引導更多家庭和孩子更好地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守護中國3000多年不斷的歷史文字。” 劉志偉院長的講座從總書記關心關注甲骨文的研究與保護說起,總書記曾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劉院長借此契機,強調了中國漢文字的重要性,提出學習殷商歷史與甲骨文知識的意義在于:學習古人造字智慧、解密上古神秘傳說、講好中華歷史故事及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講座上,劉院長用“我是穿越來的”、“吃中藥吃出來的甲骨文”、“挖出來的殷商國都”等幽默風趣的語言,從甲骨文引來的商王朝說起,表示殷墟十五次科學發掘的意義重大,不僅發現了湮沒已久的神秘王朝,使中國的歷史向前推近了千年,同時也證明了《史記》等不偽,抨擊了國內外的疑古派,獲得了巨大的收獲。另外,劉院長還細心地為聽眾朋友講起司母戊鼎的前世今生,解讀“司后之辯”的意義與價值,告訴大家一脈相承的神奇甲骨文放在今天具有何種意義價值。 關于甲骨,劉院長表示,十五萬多片甲骨記載了殷商時期先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藝術等諸多饒有趣味的內涵,堪稱一部商代的百科全書。提及甲骨文,劉院長用大量的圖例生動有趣地向觀眾展示了古人造字的智慧,一些甲骨文的“神”記載,如“西方世界的第一例車禍”、“世界第一女將軍”等,更讓現場觀眾驚嘆連連。除了視覺盛宴,劉院長還專門帶了一片“天氣預報甲骨”,讓現場觀眾親眼看看、親手觸摸這片真假商代天氣預報甲骨,不少小朋友樂在其中。 講座最后,現場大小朋友踴躍向劉院長提問,不管是大朋友提到的“司母戊鼎耳朵是真的嗎?”“如何判斷甲骨文只發掘了百分之二?”等問題,還是小朋友提出的“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是誰?”“甲骨文為什么叫甲骨文?”“甲骨文申遺了嗎?”等問題,劉院長都耐心地進行解答。現場氛圍熱烈,不少小朋友在講座結束后跟劉院長一起拍照留念。有家長表示,聽了這次講座,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國漢文字的趣味性和重要性,希望能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了一顆神奇的種子,日后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惠州市博物館主要負責人鐘雪平表示,此次活動得到惠州市東江書院大力支持,今后,惠州市博物館將加強與社會聯動,充分發揮文化場館功能,助力惠州文化品質提升提質。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惠州市博物館,多來博物館參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