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邂逅惠州市博物館45周年慶,這場全民參與的文化盛宴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破題,精心策劃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活動期間吸引1.2萬人次參與,7家權威媒體聚焦報道,文創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250%,“惠州博物館”熱度較日常飆升2倍!
主會場:文化傳承與創新實踐雙向奔赴·三大爆點強勢開局
文物捐贈儀式匯聚大批民間藏珍,續寫千年文明薪火;發布《惠州市博物館成立45周年歷史紀略》,以光影鐫刻半世紀文脈傳承之路;中國國家畫院創研規劃處處長袁學君、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陳邵峰等專家,圍繞 “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 這一主題,分享了專業見解和前瞻性思考,為博物館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三大特展驚艷全城
《醒·獅——嶺南醒獅文化展》溯源非遺活力,生動詮釋醒獅民俗的歷史脈絡與表演魅力;《東方絕色·青——惠州市博物館藏百件文物系列展》精選百件館藏青瓷,展現古代工藝的東方美學巔峰;《僑心歸處即是鄉——廖坤賢女士中國畫作品展》呈現旅外畫家廖坤賢女士的佳作,以水墨丹青勾勒僑鄉故土情深。每一件展品都在講述“何以惠州”的動人答案。三大展覽累計接待觀眾超過5萬人次,收到觀眾留言300余條。
沉浸式體驗持續加碼
“南粵鑒真公益行:省文物鑒定專家現場免費鑒寶”邀省專家現場免費鑒藏,揭秘文物背后的故事;“香道雅集”帶領市民走進香的世界,感受千年暗香浮動;非遺手工體驗坊陶藝與廣繡親子課,讓指尖藝術代代相傳;“穿越千年?尋找歷史之印”惠州市博物館尋寶活動以趣味打卡解鎖文物歷史密碼?;顒踊踊顒訁⑴c人數突破5000人次,其中免費鑒寶活動服務市民100余人次,鑒定藏品100余件;非遺體驗課程場場爆滿,累計開設500場次;尋寶活動吸引百余名青少年參與,有效提升了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
分會場:歷史記憶破圈出彩
東江民俗館以“活化文物”為核心,推出“仿銀崗窯址出土小動物陶藝制作”教學活動,市民在陶土塑形中觸摸千年窯火記憶,同步開展的“蠟染與高溫釉陶瓷油畫藝術作品展”更以跨界藝術對話,展現傳統工藝的當代生命力。
賓興館則聚焦非遺傳承,邀請剪紙藝人現場指導“狀元帽”剪紙技藝,讓指尖技藝躍動文化自信。活動吸引20組家庭參與,創作剪紙作品20余件,讓非遺技藝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芽。
東坡祠以“紙墨傳匾意 拓印品東坡”為題,引導市民通過捶拓碑文復刻東坡詩詞意境,在宣紙與墨香的交融中,感悟東坡先生“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情懷。
朝京門舉辦《“記憶——消失的行業”風俗繪畫圖片展》,通過36幅珍貴歷史影像與當代藝術家創作的風俗畫作交相輝映,喚起公眾城市集體記憶。展覽參觀人次突破1萬人次,使觀眾在共同回憶中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溫情對話。
社會參與:全民共建文博生態
活動當天共接收捐贈文物106件(市文物收藏家協會集體捐贈61件,惠城區收藏家協會集體捐贈27件,以及熱心市民捐贈18件)。另外,東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館館長張旋捐贈陶瓷標本300余件,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潘高聳捐贈15件古代陶瓷精品,文懿先生捐贈136塊馬拉松賽事獎牌。全民守護文化根脈的熱忱在此刻沸騰,彰顯全民守護文化遺產的責任共識。
聯動灣區:文創交流彰顯城市軟實力
市博物館攜特色文創亮相廣東省主會場(韶關),展示惠州文創最新成果。東坡IP、青瓷紋樣等文化符號強勢出圈,通過“文創展示+互動體驗”的創新形式,讓東坡文化等惠州文化符號在灣區舞臺煥發新活力。不僅進一步強化了公眾對惠州文化的認同與理解,更以實際行動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這一時代命題提交了獨具惠州特色的精彩答卷。
本次系列活動通過展覽展示、學術交流、公眾互動等多個板塊,充分展現了惠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葜菔胁┪镳^正以“守正創新”之姿,探索快速變遷社會中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讓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容器,更成為賦能城市未來、滋養市民精神的文化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