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在歲終,大寒一過,開始新的一個輪回。
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日后天氣漸暖。《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中記載“大寒為中者大寒,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大寒節氣處在三九、四九時段,此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一年中最寒冷時節。嶺南民諺有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在我國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多數年份和一些沿海地方,全年最低氣溫出現在大寒節氣。在傳統節氣中極冷的一天,廣東民間形成吃糯米飯的習俗。
因大寒是一個由冬到春的過渡時期,飲食起居應隨之“轉軌”,養生要著眼于“藏”,是進補好時節。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負責人陳文濱介紹,中醫認為寒邪易傷陽氣,尤其是腎陽,故冬季飲食當溫補助陽、補腎益精,可以選擇羊肉、牛肉、鹿茸、蛤蚧等滋補食材,對于陽虛寒盛之人尤為有益。此外,飲食進補須與心理、生活起居、鍛煉結合起來,要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令心神安靜自如,同時宜早臥晚起,注意防寒保暖,鍛煉則應循序漸進。
大寒迎年是非常重要的民俗,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在年尾最后一個節氣的大寒,家家都在“忙”——忙過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風俗,民間會有一系列活動,歸納起來至少有十大風俗,分別是食糯、縱飲、做牙、掃塵、糊窗、臘味、趕婚、趁墟、洗浴、貼年紅等。這些風俗有些已消失淡出,有些還在有序傳承。
農歷虎年將盡,卯兔迎面奔來,又一年冬去春來,萬象更新。人們忙著打掃衛生、除舊布新、準備年貨,年味越來越濃。忙碌了一年的人們在彼此祝福聲中,喜迎新春。
記者侯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