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聚力擦亮惠民之州品牌,增進民生福祉。這是學生在課堂上讀書。
為政之道,民生為本。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惠州始終堅持人民至上,2023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74.6%,人民生活品質持續改善。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又給出了一份分量十足的“民生大禮包”:新開工改造75個城鎮老舊小區、城鎮新增就業7.9萬人、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超5000套、推動長者飯堂(助餐點)鎮街全覆蓋、市第八中學高中部投入使用、繼續辦好“縣(區)第二人民醫院”……“大禮包”涵蓋老百姓最關心的住房、就業、養老、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聚力擦亮惠民之州品牌,突出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讓更多群眾真正得到實惠、感到幸福。
完善城市基礎設施
今年完成60個小區“瓶改管”
報告內容:新建燃氣管道356公里,完成60個小區“瓶改管”。
現狀:近年來我市加強燃氣基礎設施建設,在2023年提前兩年完成“十四五”期間老化燃氣管道改造任務,截至去年底共改造老化燃氣管道92.8公里,新建燃氣管道801公里,全力推進住宅小區“瓶改管”工作,目前已完工具備通氣條件的46個,以惠城區為試點完成11個高層住宅小區“瓶改管”工程建設。
計劃:記者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了解到,今年該局將加快落實《惠州市城鎮燃氣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惠州市城鎮燃氣安全專項整治三年攻堅行動方案(2022-2024年)》,做好我市2024年城鎮燃氣住宅小區“瓶改管”、新建燃氣管道及金屬軟管更換工作,大力推進燃氣基礎設施建設工作。2024年全市計劃新建燃氣管道356公里,實施住宅小區“瓶改管”工程共108個,至少完成60個,推動完成燃氣用戶更換燃氣專用金屬軟管全覆蓋。108個實施“瓶改管”工程的住宅小區分布在惠城江北、江南、橋東、橋西、河南岸、龍豐,惠陽淡水,惠東平山,博羅羅陽,龍門龍城、仲愷陳江等11個街道,涉及居民20883戶。
聲音:“做飯忽然發現煤氣用完了,等到送氣人員上門,煮好的菜都涼了。而且家里放燃氣瓶,既占用空間,又有安全隱患。”市民朱阿姨說,得知很多小區都在新建燃氣管道,希望自家所在小區也盡快裝好燃氣管道,家里能夠早日用上天然氣。
今年新開工改造75個城鎮老舊小區
報告內容:新開工改造75個城鎮老舊小區。
現狀: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是提升城市品質的一項民心工程。根據省住建廳下達任務,2023年底前我市應開工改造182個老舊小區。截至2023年12月底,已開工改造187個小區,開工率102.7%,提前超額完成工作任務。
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推動老舊小區改造中,全市住建系統聚焦解決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針對每個小區情況,對雨污分流、道路、給排水、照明、消防、綠化等基礎配套設施和小區內建筑物屋面、外墻、樓梯等公共部位進行維修,以精品項目提升老舊小區生活品質。同時,積極爭取省級以上補助資金,并鼓勵各縣區拓寬融資渠道,為老舊小區改造提供資金支持。2023年,全市共爭取省級以上補助資金10897萬元,指導縣、區通過發行政府專項債券約6426萬元,為老舊小區改造提供資金支持。
計劃:根據《惠州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方案》,惠州計劃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全市約641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涉及約8.7萬戶4700棟樓建筑面積855萬平方米的居民。其中,2024年將新開工改造75個城鎮老舊小區。接下來,全市住建部門將強化部門協作,統籌政府、市場、市民三大主體資源和力量,進一步梳理流程,拓寬民意聽取渠道,促進居民共建共享,提升資金使用績效,推動改造項目順利實施,以精品項目提升老舊小區生活品質。
聲音:惠城區橋西街道教師村小區始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基礎設施陳舊,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去年,得益于老舊小區改造,教師村小區路面、給水管線、排水管網、消防設施等都經過統一改造,面貌煥然一新,變成花園式品質小區。“環境好多了,還新加裝了電梯,以后生活更加方便。”居民楊自強贊不絕口。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今年計劃城鎮新增就業7.9萬人
報告內容:落實落細各級穩就業政策,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城鎮新增就業7.9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700人以上。
現狀:去年,惠州市人社局全面落實省“十六條”和補貼政策,狠抓重點群體就業,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大行動,扎實開展職業技能補貼性培訓,提標升級就業服務,強化企業用工保障,加強就業工作領導統籌,不斷促進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2023年,我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79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32萬人,分別同比增長13.86%、21.47%,城鎮就業局勢保持穩定。全市共建成28個就業驛站,使用就業創業專項資金1.22億元,開展補貼性培訓2.71萬人次。
計劃:接下來,市人社局將把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作為人社工作服務中心大局的主題主線,健全完善就業工作體系,落實落細各級穩就業政策,實施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工程,多措并舉促進青年就業,穩定農民工就業,加強就業困難人員幫扶,穩定和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支持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推動專業技術人才創新發展,培養造就一批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切實提高人力資源素質。同時,完善協商協調等機制,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改善勞動者就業條件,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效用,今年力爭完成城鎮新增就業7.9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700人以上。
聲音:陳健榮是香港來惠創業青年,兩年前在惠城開設餐廳,創業團隊發展到50多人,并入駐惠州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創業初期的資金壓力。“惠州環境很好,旅游業發達,也適合創業。”陳健榮說,如今他的事業發展順利,并在惠州買房安家,對這座城市越來越有歸屬感。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今年新增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超5000套
報告內容: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完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住房制度,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超5000套。
現狀: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促成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24個,共14749套。推動惠城區東江新城(東泮居)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西部片區保障性租賃住房(二期)建設項目、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起步區生活配套項目動工建設,籌集一批存量房源納入管理,如惠城區雄韜科技城宿舍型集中式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大亞灣開發區南邊灶安置區小區項目、仲愷高新區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集中配套項目等。
計劃:記者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了解到,今年將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進一步有效增加房源供給,目前通過利用產業園區配套用地建設、存量閑置房屋建設、新供應國有用地建設和政府閑置住房用作保障性租賃住房等方式,多渠道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并向市場投入使用一批房源,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問題。2024年我市將新增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超5000套,按照“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積極引導國有和民營企業投入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建設中來,支持產業園區和企事業單位將企業宿舍建設與保障性租賃住房籌集結合起來,進一步擴大房源供給。2024年,全市各縣區均儲備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
聲音:今年28歲的鄧敏用認為,保障性租賃住房對工薪一族特別是年輕人格外“友好”,環境配套都不錯,價格實惠,希望能推出更多房源,滿足更多租房需求,讓在惠州打拼的人們擁有更溫暖的家。
打造“15分鐘醫保服務圈”
報告內容:保障醫保基金收支平衡。推進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采購,持續減輕群眾就醫負擔。促進醫保經辦服務一體化,打造“15分鐘醫保服務圈”。
現狀:2023年,市醫保局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按照“統籌規劃、試點先行、動態調整”原則,依托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升級打造醫保便民服務站,一體推進“市、縣、鎮、村”四級醫保經辦服務體系建設,打通醫保服務基層“最后一公里”。如將醫保參保查詢、登記、繳費、變更、轉移接續、異地就醫備案等18項高頻醫保業務下放至基層黨群服務中心窗口,同時,提供適老、助殘及特殊人群的幫辦代辦服務,實現個賬金額一次性支取、產前檢查費支付、醫療救助對象手工報銷等事項“跨區域辦理”“全市通辦”。目前,全市已建成覆蓋7個縣(區)共20個村(社區)醫保便民服務站,每個服務站實現了醫保服務有“專區”、受理辦理有“專窗”、引導辦事有“專員”,讓村居參保群眾醫保業務更近辦理、更快辦好。
計劃:市醫保局將進一步提升醫保便民服務站效能,讓醫保資源“沉下去”、群眾滿意度“升上來”。以已建成的20個村(社區)醫保便民服務站為輻射點,不斷延伸基層醫保經辦服務范圍,強化示范帶動效應,推廣復制站點建設、經辦服務開展工作經驗,以點帶面推進醫保經辦服務城鄉一體化格局,為實現醫保服務站點全面覆蓋、實現“醫保服務村村通”打下良好基礎,全力打造“15分鐘醫保服務圈”。
聲音:“現在辦事越來越方便了,很多醫保事項在社區就能辦好。”近日,在惠城區江南街道上湖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醫保便民服務站,楊女士順利辦好從職工醫保停保到城鄉居民醫保登記手續后,高興地稱贊道。
推動長者飯堂(助餐點)鎮街全覆蓋
報告內容: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提高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完成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不少于1300戶,開展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集中照護服務,推動長者飯堂(助餐點)鎮街全覆蓋。
現狀:我市積極推動惠州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建設了市、縣、鎮、村四級養老服務網絡,目前,全市共有養老機構33家、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48家、村(社區)長者服務站等設施452個。截至2023年12月,全市養老機構床位總數為5889張,護理型床位為5077張,占比86.21%。2023年,全市新建長者飯堂(助餐點)73個,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長者飯堂(助餐點)110個,為老年人提供便利化就餐服務。2023年,全市投入財政資金852.12萬元,通過慈善力量籌措29.88萬元,完成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1525戶,切實提升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安全性。
計劃:我市將通過新建、利用既有建筑改擴建、功能拓展等方式,推進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推動鄉鎮敬老院轉型升級,推進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任務。同時,深化長者飯堂建設,推動長者飯堂(助餐點)鎮街全覆蓋,強化老年助餐服務保基本、兜底線、促普惠的功能,優先、重點滿足獨居、空巢、留守、失能、殘疾、高齡、經濟困難等老年人的助餐服務需求,不斷增強老年助餐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聲音:“家門口的飯堂,飯菜味道很不錯,大家都是鄉親,一起吃飯也很開心。”86歲的老人陳錦松說。1月10日,惠城區馬安鎮新樓村“長者飯堂”正式投入運營,吸引70位老人前來就餐,暖心又暖胃的長者飯堂(助餐點)讓老人吃出了濃濃的“幸福味”。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市第八中學高中部今年投入使用
報告內容: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4800個、公辦義務教育學位3萬個、公辦普通高中學位4500個,市八中高中部投入使用。
現狀:市第八中學高中部建設工程屬市重點項目工程,位于惠城區小金口街道湯村,學校按54個教學班、2700名學生規模規劃建設,于2023年2月份開工建設。據悉,新建的市第八中學高中部是一所全寄宿制的公辦普通高中學校,規劃建設有教學樓、藝術樓、實驗樓、學生宿舍、圖書行政樓,以及400米標準運動場、體育館、籃球場等配套設施。高一至高三每個年級18個教學班,班額為50人。每個年級提供學位900個,共提供普通高中學位2700個。
計劃:截至2023年12月底,市第八中學高中部所有樓棟均已封頂,目前在開展砌體、裝飾裝修、水電安裝等施工,預計2024年6月交付使用。市第八中學高中部建設完成后實施全員住宿,全封閉管理。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市第八中學高中部建設完成后將有利于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有效緩解市直普通高中學位和市區上排龍豐片區初中學位緊張的問題。
聲音:“惠州又將多一家公辦高中,也意味著有更多的孩子可以進入市直普通高中繼續學習,期待在新校區全封閉的管理下,孩子們能更靜心上學。”市民林女士說。
推進健康惠州建設
讓群眾在家門口看病就診更有“醫”靠
報告內容:繼續辦好“縣(區)第二人民醫院”,抓緊抓實醫療衛生人才“組團式”緊密型幫扶,讓群眾在家門口看病就診更有“醫”靠。
現狀:近年來,我市持續加強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補齊基層醫療衛生短板,大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的6家“縣(區)第二人民醫院”,其中5家分布在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有效補強縣域醫療服務短板,促進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和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同時,通過市級三甲醫院與“縣(區)第二人民醫院”專科共建計劃,推動已建成使用的“縣(區)第二人民醫院”重點打造了27個臨床專科、5個名醫工作室,有效提升“縣(區)第二人民醫院”專科服務能力。目前,已建成的6家“縣(區)第二人民醫院”2023年1~12月住院人次同比增長36.72%,其中惠城區橫瀝鎮衛生院增長252.21%、龍門縣永漢鎮衛生院增長121.86%,2023年上半年全市縣域內住院率比去年同期上升1.6%,更多基層群眾在家門口便可享受到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
計劃:結合當地疾病譜和各醫院實際情況,我市將以“縣(區)第二人民醫院”重點科室建設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培養和扶持一批適合“縣(區)第二人民醫院”開展、契合城鄉居民服務需求的服務項目,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功能,加快薄弱服務領域建設步伐,促進形成與縣級醫院功能互補、差異化發展的格局,緩解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建成一批有輻射和帶動作用的重點或特色專科群,提升我市“縣(區)第二人民醫院”急危重癥救治能力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聲音:居住在博羅縣麻陂鎮的小李因長期伏案工作及喝冷飲,出現頸項部疼痛伴右上肢麻痛、怕冷等癥狀,到博羅縣第二人民醫院就診連續治療5天后,頸椎疾患未再復發。“不出縣區就能解決病痛,我很開心。”小李說。
記者香金群 凌保康 駱國紅 邱若蓉 馬海菊 范文燕 周智聰 香金群 通訊員謝明華 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