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體驗科學實驗。記者李松權 攝
當超導材料“偶遇”永磁軌道,會產生什么有趣的現象?表面活性劑“闖入”牛奶界面,將引發怎樣的化學反應……11月8日,一場匯聚前沿科技成果展示與趣味互動體驗的科學盛會——“核宇宙嘉年華·2025年科學節”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惠州河橋園區舉行。本屆科學節為期1天,共吸引約5000名青少年及家長走進科研一線,親身感受核科學前沿科技的魅力。
據悉,中國科學院科學節于每年11月舉辦。本屆科學節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東江實驗室)等多家科研機構聯合主辦,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
科學節形式豐富多元,亮點紛呈
創新成果展、科學實驗互動展演、科普報告……在園區大草坪上以及會議中心階梯教室內,一場場形式豐富多元、亮點紛呈的活動吸引了大家好奇的目光。
互動體驗是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在科學實驗互動展演秀上,高溫超導磁懸浮、核孔膜超黑材料隱身等趣味實驗輪番上演。
活動現場,科普老師拿出一塊包裹著超導材料的pvc模塊,放進液氮中降溫進入超導態,然后又取出置于永磁軌道上方,只見神奇的一幕發生了:PVC模塊懸浮于軌道上方開始不停旋轉。
只見孩子們頓時瞪大了眼睛,紛紛向科普老師請教其中原理。“這是高溫超導磁懸浮演示裝置。”現場科普老師介紹,這種裝置性能更加穩定,可應用于磁懸浮列車、核磁共振等場景。
不止于此,神奇氣壓蓋、牛奶煙花秀、手搖發電……活動現場通過一個個可視、可感的科學實驗演示,讓晦澀難懂的核科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有趣味。
在“粒子特工訓練基地”,孩子們通過游戲模擬重離子在加速器中的運動軌跡,在沉浸體驗中理解重離子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創工坊里,孩子們在手工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制作,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這里的活動很有趣,可以學到的知識點也很多,如果答對了老師提出的問題,或者闖關成功,還可以獲得積分幣,用來換取禮物。”現場不少青少年玩得不亦樂乎,并在玩耍中增長了核科學知識。
東江實驗室首次開放核心科研區域
走進位于園區內的科普展廳,只見不少家長帶著孩子正駐足于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與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的沙盤模型前,認真聆聽科研人員講解正在惠州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進展情況。
創新展區集中展示了超緊湊旋轉束重離子治療系統、中國首臺碳離子治療系統等裝置模型,更有四極磁鐵、超導腔等加速器實物設備亮相。“超導磁鐵很牛的,可以支撐粒子對撞機探索世界,還能幫助重離子加速器精準‘轟炸’癌細胞,是科研和醫療的‘雙重功臣’。”正在參觀的一名中學生興奮地說。
在科普報告環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助理研究員謝治作題為《追光逐日,迎接未來》的主題報告,只見他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同步輻射領域的前沿知識,贏得大家陣陣熱烈的掌聲;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藍江山作題為《探索微觀物質世界的奧秘》的報告,帶領大家走進粒子物理的微觀世界,引發了聽眾的踴躍提問。
本次科學節,東江實驗室還首次開放了射頻超導實驗室、超凈間等核心科研區域,為公眾提供了難得的深度探秘機會。此外,活動還設有科學問答、科普圖書展、文創展賣及精彩的核宇宙大抽獎環節。我國第一臺大型重離子加速器3D拼圖等特色文創也是備受青睞,讓公眾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收獲了一份獨特的科學紀念品。
“本屆科學節旨在向社會公眾展示我國在重離子科學、加速器技術等領域的尖端科研成果。”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胡正國表示,活動策劃的初衷是普及科學知識、展示科學之美,讓社會公眾近距離了解惠州在建的兩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進展情況和重要意義,以及大科學裝置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的情況,充分激發廣大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學興趣,促進科學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推動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記者劉豪偉 通訊員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