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金榮。
走進惠城區三棟鎮鹿頸村,沿著寬敞的村道前行,只見房前屋后干凈整潔,鄉間道路寬闊平整,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村里的這些變化,有區人大代表、鹿頸村黨委書記鄧金榮的一份功勞。
“人大代表,是人民選出來的,是群眾對我的認可和信任,不能辜負群眾的期望。”作為一名在基層工作的人大代表,鄧金榮始終想村民所需、做村民所盼。
去年,壓在他心頭的一件大事就是鹿頸村自來水問題。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位于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邊的三棟鎮鹿頸村常住人口越來越多,生活、生產用水不斷增加。由于該村自來水管道是26年前建的鑄鐵管、鍍鋅管,近年來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水垢堆積及承壓不足等問題,漏水、缺水現象頻現,給村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困擾。
經過多次走訪調研,鄧金榮提交了《關于支持鹿頸村自來水管遷改工程的建議》,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并被有效采納。在區人大常委會的帶動下,三棟鎮政府、鹿頸村、外出鄉賢、園區企業等紛紛出資,齊力助推這項民生工程落地落實,并在2023年底完工。至此,超九成村民家中用上了潔凈的自來水,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
除了關注民生問題,鄧金榮還關注鄉村產業的發展。自我市推進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鄧金榮帶領鹿頸村的黨員干部不斷深挖農業農村潛力,加快土地流轉,建設嶺南文化“鄧演達紀念園游客接待中心”,積極創建特色農業品牌,打造“鹿嫂”傳統小吃等。村民、村集體收入不斷增加,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闊。
以點滴小事、實際行動傾心為民,以履職力度彰顯民生溫度。在鹿頸村黨群服務中心,一面面錦旗熠熠生輝,那是群眾對鄧金榮的認可,更是人大代表在群眾中樹起的一面面旗幟。
“今年,我將繼續關注產業發展。鹿頸村的游客服務中心建成后,將打造愛國主義及國學文化培訓基地,走特色鄉村振興之路。”鄧金榮建議,希望惠州能出臺更多利于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政策,健全富民鄉村產業發展支持體系,提升鄉村自身造血功能,因地制宜支持鄉村集體經濟新型產業發展壯大,推動鄉村振興共同富裕。
記者鄧惠婷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