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平海海邊的潮位警戒樁。
日前,記者從惠東縣自然資源局了解到,近年來,惠東縣為進一步提高該縣海洋災害預警防御水平,最大程度減輕海洋災害風險,在赤砂、巽寮、平海、港口、黃埠、吉隆建成8個海洋觀測站,全面掌握該縣海域潮汐、水溫、鹽度等海洋要素和氣溫、濕度、雨量等氣象要素,為汛期海洋預報減災決策分析提供數據支撐。提高了海洋氣象觀測準確性,促進海洋災害防治教育普及化,嚴守防災減災救災的海上防線。
據了解,為提高海洋災害預警信息傳遞時效性,提醒群眾盡早做好安全防護,近年來,惠東縣與國家海洋局深圳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縣氣象局等單位合作,簽訂數據共享協議和會商預警信息發布,明確海洋災害防御工作職責、任務分工和業務流程。在預測到海洋災害氣象時,通過網站、微博、APP等多個平臺,及時廣泛發布海洋災害預警信息。在出現臺風暴雨等極端天氣時,利用合正東部灣、巽寮灣中區、萬科雙月灣等沿海區域設置的5個戶外LED顯示屏,及時播報海洋災害預警信息。今年以來,已編制發布海洋災害預警信息5條。
同時,為擴大海洋觀測覆蓋面,提高海洋災害預警準確性,惠東縣積極開展海洋觀測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該縣海洋觀測網。利用巽寮漁業村漁港、萬科雙月灣、鹽洲新漁村等沿海區域建設的3套潮位警戒樁,實時監測海水潮位變化等情況。通過赤砂、巽寮、平海、港口、黃埠、吉隆建設的8個海洋觀測站,實時掌握該縣海域海洋要素和氣象要素。目前,該縣正配合國家海洋局深圳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并協調相關部門完善鹽洲海洋觀測站的用地用海手續,爭取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另外,為增強沿海群眾海洋災害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該縣還積極開展海洋災害防治科普宣傳教育。通過進村莊、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等社會宣傳渠道,借助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各類宣傳媒介,利用公開欄、宣傳欄、科普畫廊、電子屏幕等社區宣傳陣地,宣傳海洋災害防治科普知識,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嘯等海洋災害的成因和防治舉措等,切實提升廣大群眾防災避險、自救互救能力。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介紹人類污染行為將造成哪些海洋災害,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敬畏海洋、善待海洋的意識。
記者蔡偉健 特約通訊員葉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