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色山鷦鶯。
紅毛雞。
白鷺。
黃腹山鷦鶯。
白腰文鳥。
蒼鷺。
“人在畫中游,鳥在天上飛”——這或許是對廣東惠州潼湖國家濕地公園(以下簡稱“潼湖濕地公園”)如仙境般美麗風光的最好詮釋。日前,記者與潼湖國家濕地公園管護中心工作人員一同乘坐巡護船,尋覓拍攝被譽為“世界上最美水鳥”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紫水雞。
鏡頭下,紫水雞從岸邊的蘆葦叢飛向位于平塘湖中心的鳥類棲息地。振翅之間,紫藍色的羽毛在陽光下閃耀出金屬般的光澤。“太幸運了,這是今年第二次拍到紫水雞了。”潼湖國家濕地公園管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除了紫水雞,記者還發現有白腰文鳥、黃腹山鷦鶯、蒼鷺、白鷺、褐翅鴉鵑、黑水雞等珍稀鳥類。天藍、地綠、水清、鳥飛,共同繪就了潼湖濕地之美。
潼湖濕地處于國際鳥類遷徙“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上的中間位置,是重要的候鳥棲息地和遷徙中轉站,擁有完整的通江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豐富。公園內共有維管束植物97科263屬364種、脊椎動物25目70科172種,其中包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2種(黃胸鹀、彩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11種(虎紋蛙、普通鵟、黑翅鳶、褐翅鴉鵑、小鴉鵑、紫水雞、黑耳鳶、鵪鶉、黑鳶、白尾鷂、紅隼),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14種。
2017年12月,經國家林業部門批準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試點以來,仲愷高新區遵循“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多方參與、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的方針,聚焦搶救性保護恢復潼湖濕地生態系統這一核心,全力推進濕地保護與恢復、科研監測與科普宣教、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試點工作。
經過多年的建設,搶救性保護恢復潼湖濕地及其周邊區域濕地生態系統取得顯著成效——潼湖濕地的原真性和各項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候鳥遷徙路線的棲息地環境得到有力保障,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相比試點前,潼湖濕地公園內維管束植物增加8科23屬47種、脊椎動物增加5目15科57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增加2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增加6種,打造了一個集濕地生態保護與科普宣教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為仲愷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支撐。
記者邱舒婷 通訊員陳丹芝 黃君榆
圖片 記者王建橋 通訊員邢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