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的聲音——龔琳娜國風音樂會》現場。圖片由惠州文化藝術中心提供
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不是享樂、安慰或娛樂,藝術是一樁偉大的事業。”從2009年9月27日大幕開啟,轉眼間,惠州文化藝術中心迎來了十五歲生日。
十五年,可以是一成不變的堅持。如,一直秉承“高雅藝術,高貴不貴”的經營理念,為市民奉上了一場場高雅藝術的饕餮盛宴。十五年來,惠州文化藝術中心共接待承辦演出2253場,吸引觀眾超200萬人次,公益活動場次437場,所有演出票連起來長度達42000米,相當于33座羅浮山的海拔高度。
十五年,也可以是潤物無聲的改變。如,讓陌生的人變得熟悉,讓藝術成為惠州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讓惠州的本土文化在這里悄然生長……
不管是“不變”和“變”,惠州文化藝術中心都伴隨著惠州這座大灣區城市一同成長。幕開幕落,是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為這座城市寫下的一首自己的歌。
助力文化強市建設
逐步成為惠州文化傳播窗口
8月16日,《只此青綠》這部從名畫中走出來的唯美舞劇登臺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為市民送上一場持續3晚的文化盛宴。《只此青綠》在惠州掀起了一場藝術熱潮,不單吸引了諸多惠州市民,還有不少劇迷專門從外地趕到惠州觀看演出。
十五年間,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組織舉辦了多場交響樂、芭蕾舞、話劇、音樂劇、演唱會等高端演出。通過引進多樣化文藝演出類型,文化藝術中心將演出劇目系列化、品牌化,每年都推出“戲劇·舞蹈演出季”“秋冬演出季”“打開藝術之門”“市民音樂會”“大劇院藝術節”等品牌活動。
十五年間,傅聰、劉詩昆、郎朗等著名鋼琴家,呂思清等小提琴演奏家,戴玉強、莫華倫、魏松等歌唱家,楊麗萍、金星等舞蹈家;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央芭蕾舞團、楊麗萍大型現代舞劇《孔雀》《十面埋伏》《云南映像》、陜西人藝話劇《白鹿原》、賴聲川話劇《暗戀桃花源》、周莉亞和韓真共同執導《只此青綠》、舞劇《詠春》等經典作品在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的舞臺上演。
到劇院除了看劇,還能干什么?“我們在引進演出的時候,盡可能也會給惠州本地的歌手、合唱團創造與‘大師’同臺演繹、面對面的機會,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鼓勵惠州本地的藝術創作。”惠州文化藝術中心負責人楊金花表示,希望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滋養更多的文化種子。
在龔琳娜的專場音樂會上,她與惠州市第十一小學金榜分校合唱團合作了《木瓜》《夢想號子》。從排練到上臺,龔琳娜全程親自指導,零距離和孩子們接觸。
十五年時間里,惠州文化藝術中心在邀請名家名團進行精品演出的同時,也會根據實際情況特別策劃“大師與市民面對面”。2021年郎朗到惠州演出時,就現場指導了惠州鋼琴的愛好者“要走出琴房,多問多學多探索,將鋼琴當作交友的橋梁,多些切磋,多向專業人員請教”。此舉獲贊無數,現場反響熱烈,市民反映收獲頗豐。2014年,實力唱將趙傳邀請惠州本土青年歌手同臺演唱《我是一只小小鳥》,引爆全場……
伴隨著一場場高端劇目的上演,不少演藝界的大咖也走進惠州。不同的人心中,惠州有不同的樣子,通過惠州文化藝術中心這一鏈接點,惠州被更多人看到。
今年7月,著名歌手龔琳娜帶著《行走的聲音——龔琳娜國風音樂會》來到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為惠州市民帶來一場視聽盛宴。在音樂會開始之前,她特地帶著團隊到惠東采風。她在惠東學習漁歌調的片段也在湖南衛視《樂在其中》欄目播出,惠東漁歌和陜西民歌、貴州苗族“飛歌”等方言歌曲一起通過電視屏幕,被全國人民所認識。
在此之前,話劇《暗戀桃花源》到惠州巡演時,著名演員黃磊、著名主持人何炅和一眾演員到紅花湖綠道打卡,吸引了一批批粉絲,也使更多的人認識惠州、了解惠州。郎朗到惠時還盛贊“惠州是一個像G大調一樣的城市,給人感覺輕松舒適”。
……
近年來,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的舞臺逐步成為惠州文化傳播的窗口,《紅色東江頌》《漁家》等惠州本地原創劇目在此演繹,惠州文化藝術中心對內賦能,對外鏈接資源,聚成合力,講好惠州文化故事。
打造新型消費空間
通過“劇院+”引入時下受熱捧新業態
惠州是一座充滿活力的時尚城市,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因為惠州文化藝術中心而多一點愛這座城市的理由?這是惠州市保利文化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們一直用心思索的問題。
真相不止一個,結局由你來定。2023年10月,全國首部環境式懸疑戲劇殺《切西婭》在惠州文化藝術中心上演。所謂環境式懸疑戲劇殺,就是眼下流行的“劇本殺”游戲與舞臺劇的融合。在逼真的戲劇環境中,觀眾既是看戲人,也是角色扮演者,還是游戲玩家。
隨著《脫口秀大會》等節目的爆火,脫口秀正在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占領年輕人的娛樂領域,并引發熱烈追捧。在惠州文化藝術中心2024年的劇目清單中,多場脫口秀節目也備受市民觀眾的喜愛。
“我們劇院和脫口秀在觀眾方面存在著一定的‘重疊性’,脫口秀進劇院或許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楊金花說,“喜歡脫口秀的多是年輕人,而這一群體正是影院的主要受眾,有句話叫‘得年輕人者得天下’,這或許是劇院未來的一種打開方式。”
近年來,緊跟外界時尚潮流,惠州文化藝術中心開啟相聲、脫口秀、沉浸式劇本殺等多種“出圈跨界”多元化經營,通過“劇院+”引入時下最受熱捧的新業態。楊金花認為,現如今的劇院不應該僅僅是一個演出場所,而應是基于文藝演出的新型消費空間。
基于這樣的想法,惠州文化藝術中心大膽創新,在場內引進了一些消費業態,如周末舉辦親子游園會、引進一些特色餐飲等,多種業態的疊加,不僅讓此地成為許多市民休閑的打卡地,還增強了用戶黏性和忠誠度。
培養市民消費習慣
“請人吃飯不如請人看劇”成為現實
用藝術溫暖城市。事實上,惠州文化藝術中心對惠州的改變遠不止于此。
“2021年的郎朗《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獨奏音樂會,受疫情影響演出時間幾經更改,數度退票,但惠州觀眾的熱情依舊高漲,票面價格2021元的最貴票也被搶購一空。”楊金花說,售票速度和票價表明,惠州文化消費市場正在崛起。
觀眾接受度,或者說審美素養的提升,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積淀、萃取的過程。這種轉變從經典話劇《暗戀桃花源》的票房情況便可以看出。2013年,《暗戀桃花源》在惠州首演兩場便“水土不服”,即便有何炅、黃磊兩位明星演員加持,但票房表現寡淡,大量贈票在論壇上流通;2019年,《暗戀桃花源》繼續在惠州開演兩場,依舊是何炅、黃磊搭檔,票房表現相當驚艷,第一場開票不到1天就售罄,而第二場開票2分鐘就被搶購一空。
十五年的時間,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的粉絲群已經慢慢“浮出水面”。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心成立之初,售票窗口鮮有人問津,許多演出票是以打折或是贈送的方式吸引市民。
也是在十五年前,惠州文化藝術中心展示在大廳里的條條演出規范給了惠州市民一個“下馬威”。“遲到者不得入場”“觀看演出要求服裝整潔,不宜穿背心、短褲、拖鞋入場”“入座后不得使用電腦,不允許拍照”……惠州文化藝術中心運營之初,很多市民對這些“規矩”并不能接受,工作人員總要耐心解釋半天。
惠州文化藝術中心資深粉絲林旭說,如今,他每次來到文化藝術中心觀演時發現,來看演出的觀眾已經主動遵從與維護這些規矩。“我想,正是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規則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惠州人的素質。”
從索要贈票到自發購票,從藝術可有可無到“請人吃飯不如請人看劇”,從衣著隨便到盛裝出席……這些改變,都是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為惠州城市文明進步作出的貢獻,音樂和藝術也漸漸成為了陪伴惠州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記者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