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孩子們的心理有什么特點?父母和孩子的溝通發生了哪些新的變化?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日前,惠州市教育局舉行在線家長會,邀請中國青少年自護教育發起人、兒童觀教育研究者宗春山講授如何進行復學心理的干預。
慢回歸 軟著陸 欲速則不達
疫情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那么給親子溝通帶來哪些變化呢?“孩子的有些行為大家能看到,比如在家學習、作息亂了、衛生習慣變了等等。這些現象給成人帶來很大的不適,給兒童帶來的不適感會更強。”宗春山提醒,兒童還有父母看不到的變化,因為表達能力有限,他們不知道該怎么表達內心的情緒,自己就去瞎琢磨。
宗春山給大家分享了幾個現象,其中一個是長假綜合征。長假過后,孩子們生活狀態、節奏完全不適應學習和學校的生活,一旦開學,孩子就容易出現一些癥狀。比如疲倦、提不起精神、生物鐘亂了,具體表現為失眠、嗜睡及一些查無原因的頭暈、惡心、腹痛、小便失禁等,在心理上則多表現為記憶力減退、理解力下降。
有的孩子還表現出惆悵的情緒,說舍不得離開父母,宗春山說這種現象叫退行,是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應激等狀態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式來應付當前情景,來降低自己的焦慮。
面對疫情,不管是已經開學的孩子,還是正在開學的孩子,宗春山都給出十個字建議:慢回歸、軟著陸、欲速不達。“現在很多企業在爭分奪秒地復工復產,但是這不適合教育,教育必須慢,更何況疫情改變了孩子們的思維。”宗春山說,如果家長依然用以前的思維,去爭取時間把孩子們失去的知識奪回來,一定是讓孩子變得緊張和焦慮。
他建議開學時讓孩子多游戲,多運動、多溝通、多交流 ,不要把知識放在第一位,只要孩子想學,根據不是問題,但是如果把情緒搞壞了,則是對終身的傷害。“如果教育做不到因材施教,至少要以最慢的為標準。”
四個步驟和孩子有效溝通
當孩子情緒低落或者發脾氣時家長怎么辦么?宗春山給了四個步驟的建議。第一安慰,當孩子沒有考好、被欺負或者因為其他原因情緒波動時,父母要安慰孩子,表達出:我在這里,我會在幫助你的。第二認同孩子的感受,告訴孩子:我懂你,我感受到了你正感受的,我承認你的感受。如果我在你這個年紀,站在你的角度,我也會有同樣的感受。第三是傾聽,不爭論、不說教、不為自己辯護,要閉上嘴巴,張開耳朵,真心傾聽。第四是反饋:哦,我聽到的,你是這個意思是吧。
宗春山特別提醒說,不要在自己情緒很糟時教育孩子,因為這樣容易把情緒帶到孩子身上。不要在孩子情緒低落時強迫孩子學習,因為教育效果不是很好,父母也有可能因此誤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天賦。在家庭教育中,要努力營造快樂、鼓勵的氣氛,讓孩子有輕松和成就感。努力做一個樂觀、快樂的人,戴著“不快樂”這個有色眼鏡,你就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
“不要幻想能找到像公式一樣的、能適應一切情境的一刀切的辦法。要把保持反饋的靈活性。它意味著停頓下來進行思考,并選擇最佳路線。”
惠州日報記者范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