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一項生育情況調研結果顯示,廣東群眾的二孩生育意愿略有上升,超五成“90后”的理想子女數為2個,其中,想要“兒女雙全”以及“給老大做個伴”,是廣東群眾選擇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這個調查結果顯示,部分群體的生育觀念正在慢慢向能維持社會賡續的正常狀態轉化,畢竟2.1的生育率才能維持社會穩定發展。
人的生育觀是源于現實的。數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不僅約束了很多人的生育行為,也改變了社會基本細胞——家庭的行為模式,從而改造了社會和人對家庭、婚姻、家族、生育、養老、親情、關系網絡等的觀念。比如,簡單的一句“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就塑造了生育、養老上的一系列行為與觀念。
再比如教育,只能生一個孩子,家庭的所有希望就都寄托在這個孩子身上,“獨生”必然“精養”。小皇帝般的養育、不計成本的教育,是一個家庭對獨生子女現實的本能反應,這就使得養育成本變得非常高。
這些行為模式,其實是家庭產生的與獨生子女政策相適應的生育、養育的行為與觀念。在這種生育觀、養育觀下,人們覺得一孩是正常的,也足夠了。在這種觀念下,各種物質刺激必然是低效的,因為人們不覺得生育二孩、三孩是正常的,自然動力不足,或者對物質補貼要求很高,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在此之上形成從眾效應。
提升生育率,可以考慮從根本的生育觀念入手,嘗試改變生育意愿。
很多人對生兒子有執念,覺得那樣才能傳宗接代,人生才圓滿,這也是一種觀念。那么,有兩個孩子人生才圓滿,兒女雙全才是人生贏家,多子多福,為什么不能是今后流行的一種觀念?
很多人說,一個都養得那么累,怎么可能生第二個、第三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家庭的養育觀念還沒變,把雞娃視為必然,不管生幾個孩子都是這樣養,自然難以負擔。
實際上,多生育之后,在每個孩子身上投入的金錢、精力都會變少。假設父母總的付出不變,可以選擇雞娃,把時間、金錢、精力都用在一個孩子身上,哪怕這個孩子明顯不是讀書的料;也可以練小號,生第二、第三個,把資源分散到第二個、第三個孩子身上,家庭的負擔并不會明顯加重。
以前是沒有辦法進行這樣的選擇的,而現在可以這樣選擇。雞娃和多生,其實是花一樣的錢、費一樣的力,無非是家庭對資源的不同安排。實際上,多生的安排更好,教育要看天分,多一個孩子就多一個機會,更何況還有避免失獨、減輕子女贍養負擔等一系列好處。是否選擇這樣的安排,不是成本問題,本質上是個觀念問題。
社會觀念源于現實,但現實改變之后,觀念的變化有滯后性。獨生子女政策結束了,生育觀的變化會慢一些。人們慢慢會發現雞娃無效,練小號似乎更劃算。當無數家庭這么選擇之后,新的社會慣例和新的觀念就會形成。比如,廣東的這次調查中,群眾所說的選擇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想要“兒女雙全”以及“給老大做個伴”就是一種新觀念,對人們生育愿望的驅動是巨大的。
觀念轉變后,看問題的角度就會大不一樣。促進生育的政策,要在觀念上發力,加速生育觀念的轉變。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改變生育觀念,不能一味本著為社會生娃的角度去講生育,要更多地從家庭的角度出發,告訴人們生育對家庭的好處。
其次,所謂政策在生育觀念上發力,不是說不要物質,要繼續在補貼、善待母嬰、幫助照護、加強教育公平減輕學生負擔等方面實施一系列的基礎性政策,切實降低生育負擔,只有這樣才能加速生育觀念轉變,實現生育意愿快速提升。
記者 劉遠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