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母嬰室。記者鐘暢新 攝
“六一”兒童節前夕,從交通樞紐到商業中心,再到公立醫院,全市有母嬰逗留的這些大型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實現全覆蓋。近日,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市有關部門聯合邀請市人大代表、媒體代表,對全市公共場所配備母嬰室情況進行實地檢查,推動民生實事落地落實。
我市高度重視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經市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票決通過,“提升兒童友好服務水平”入選今年市十件民生實事項目,明確“推動有母嬰逗留且建筑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或日客流量超過1萬人的交通樞紐、商業中心、公立醫院等公共場所配備母嬰室”。市主要領導多次專門部署,相關部門積極推進落實,目前,全市滿足條件的15個交通樞紐、58家大型商業中心、24家公立醫院(院區)均完成母嬰室配備工作。
交通樞紐
智能移動母嬰室助力出行無憂
“以前帶娃出行,最怕的就是在車上喂奶或換尿布,只能去衛生間湊合,感覺很不衛生。”旅客張女士說,母嬰室離候車大廳很近,帶著孩子和行李完全不用擔心趕不上車了,“這樣的設計真的很人性化。”
作為4個新建母嬰室的站點之一,廣惠城際云山站母嬰室以“快速通行”為設計理念,設置在出入口處,配備折疊式嬰兒護理臺、移動座椅及儲物格,方便旅客臨時使用。
交通樞紐是城市的“窗口”,母嬰室建設必須兼顧高效與溫情。“今年,我們協調廣東城際鐵路運營有限公司,推動廣惠城際4個站點建設了母嬰室。鑒于廣惠城際4個站點為既有車站,改造對運營存在一定影響,我們采用微型智能移動母嬰室,靈活布置于車站站廳內。”市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盧駿鵬介紹,母嬰室雖然不大,但設施設備齊全,還配備了緊急呼叫按鈕,力爭讓使用者用得安心、舒心。目前,全市建筑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或日客流量超過1萬人的15個交通樞紐,均已全部完成母嬰室配備,切實讓溫暖服務覆蓋每一程。
商業中心
鼓勵升級成新型消費空間
在華貿購物中心,母嬰室的名字升級成了育嬰室。記者走訪看到,育嬰室設有護理臺、體重秤、溫奶器等設施,另外還配備了防溢乳墊、尿不濕等嬰兒用品以備不時之需。
“去年我們升級了育嬰空間,現在每天平均都有超百組家庭使用。我們還設置了4個帶感應門鎖的獨立育嬰室,私密性更強,能一站式滿足寶寶哺乳、更換尿不濕、短暫休息等多種類型的功能需要。”華貿天地會員服務部負責人黎彬桐說,通過升級,從前男士止步的母嬰室變成了寶爸寶媽都能使用的公共設施,更好地服務帶娃群體,未來華貿將聯合周邊社區開展更多親子沙龍,打造家庭友好社交空間。
母嬰室的配置和建設,是側面反映城市治理能力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一個微觀切口。“我市歷來重視母嬰室的配置和建設工作,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我們全力推動全市58家大型商業中心實現母嬰室配置全覆蓋。”市商務局市場科科長劉煒說,我市還鼓勵有條件的商業中心結合自身實際,對已建的母嬰室進行提升改造,打造成集服務、社交品牌建設、智慧化享受于一體的新型消費空間。
“這樣既能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更美好的購物體驗,又能提升商業文明進步水平和消費品質。”劉煒說,各大商業中心為城市文明進步和我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公立醫院
專業配置護航母嬰健康
在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母嬰室位于門診綜合樓二樓婦產科及兒科門診中間顯眼位置,采用無障礙設計,并增設嬰兒護理臺、消毒設備及母乳喂養宣傳欄。一位剛哺乳完的年輕母親說:“現在醫院的母嬰室干凈又專業,還有護士指導我如何正確哺乳,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作為醫療場所,母嬰室更注重‘醫育結合’,除了基礎設施外,還提供三項特色服務。”該醫院院長何偉鋒介紹,在母嬰室旁,提供健康咨詢,由產科護士定期駐點答疑;進行科普宣傳,通過抖音或微信視頻號直播母乳喂養課程;提供物資保障,免費提供防溢乳墊、儲奶袋等。母嬰室還為早產兒家庭增設“母乳儲存柜”,并開通線上預約服務。未來,還將探索“母嬰室+產后康復”聯動模式,為新手媽媽提供全周期支持。
市衛生健康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邱惠源介紹,公立醫院母嬰室建設,既要滿足功能性,更要體現專業性。目前,全市24家建筑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或日客流量超過1萬人的公立醫院(院區)均已建成母嬰室。接下來,該局將繼續指導督促各類醫療機構做好標準化母嬰室建設和管理工作,著力構建醫院內更加完善、便捷的兒童友好空間體系,助力提升兒童友好城市的服務水平。
代表建議
進一步完善長效管理機制
母嬰室建設是惠州市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重要舉措。自推動母嬰室建設納入市十件民生實事項目以來,我市不斷推進相關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工作,讓設施更完善、管理更規范,切實解決母嬰群體實際需求。
“兒童是城市的未來,不僅要關注兒童的教育、醫療等大方面,更要注重這些細微之處。”市人大代表林立說,接下來希望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母嬰室的長效管理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同時,也希望能夠以此為契機,帶動更多公共場所關注母嬰群體的需求,不斷拓展母嬰服務的范圍和內容,讓“小空間”傳遞“大溫暖”,讓這座城市成為母嬰群體心中的溫馨港灣,為打造宜居宜業的兒童友好城市貢獻更大力量。
記者劉建威 通訊員翟繼輝 陳志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