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們在認真聽講。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一句不經意的話,讓扮演“孩子”的媽媽默默低下了頭,在團體輔導中,她真切體會到孩子內心的委屈與難受。日前,由仲愷高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區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舉辦的“心靈夜校:為愛充電,育見成長”系列活動溫馨啟航。首場團體輔導活動——“開學第一課:成為更從容的父母”為眾多家長帶來一場既走心又實用的成長之旅。
本次活動聚焦幫助家長讀懂孩子成長各階段所需的“心理營養”,提升親子溝通的含金量。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環節,引導家長跳出日常教育模式,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學習用更溫暖、支持的態度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本次活動由輔導站志愿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林燊生主講。林老師以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為脈絡,系統闡釋“心理營養”的核心內涵與實操方法,結合理論講解、真實案例與沉浸式互動,讓家長不僅聽到,更感受到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角色互換體驗”環節。家長兩人一組,分別扮演父母和孩子,在模擬情境中體驗指責與批評帶來的情感沖擊。許多扮演孩子的家長在過程中情不自禁流露出真實情緒——低頭沉默、眼神閃躲,甚至眼角濕潤。一位扮演孩子角色的參與者真誠分享道:“明明只是在扮演,但聽到對方說‘你什么都做不好’,心里一下子特別沉重,真的很難受。”另一位扮演母親的參與者感慨:“當我看到對方難過的表情,突然意識到我平時就是這樣跟我兒子說話的……我從沒想過,這些話會讓他這么受傷。”這一環節不僅讓家長切身體驗了不當溝通帶來的心理壓力,也更直觀地理解了什么是“不傷自尊、不羞辱、不制造焦慮”的溝通方式。
整場活動既有科學的理念引導,更有真切的情感共鳴,激發了家長深刻的自我反思。不少家長表示,愿意從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開始,為孩子打造一個更健康的成長環境。
本次活動是“心靈夜校”系列活動的第一站,接下來,“心靈夜校”還將走進仲愷圖書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地,持續為更多家庭注入心理能量,陪伴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記者劉乙端 通訊員張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