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受我市邀請,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主席、粵港澳大灣區律師何君堯率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一行到我市參訪交流,并開展“涉外法治大講堂”(第二期)活動。活動期間,何君堯受聘為我市涉外法律服務特別顧問,市律師協會與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簽訂合作框架協議。
市委統戰部、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檢察院、市司法局、市商務局、市工商聯、市貿促會、惠州仲裁委、惠州學院政法學院、市律師協會有關領導以及我市部分涉外律師、商(協)會、企業代表共70余人參加活動。
實施“粵律工程”加強涉外律師人才培養
推進涉外法治建設是黨和國家在新時代下應對國際形勢變化、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加強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在我市“涉外法治大講堂”(第二期)中,何君堯深入解讀了2025年全國兩會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精神,系統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服務融合發展的現狀與面臨的挑戰,強調了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快構建涉外法律服務“基建”的緊迫性與戰略意義。
何君堯表示,推進涉外法治建設需要重點加強涉外法律服務機構和復合型人才隊伍的培育,涉外法律服務人員應當重點提升跨境爭議解決、仲裁裁決執行、判決跨境承認與執行以及法律查明機制等核心領域的專業能力。結合自身執業經驗,何君堯建議通過構建系統的涉外法律知識體系、深化企業實踐鍛煉、拓展國際交流考察等多元化路徑,全面提升涉外法律服務人才的培養質量和發展潛力。
惠州與香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通、經濟相融。據不完全統計,有4000余家港澳企業在惠州發展,旅居香港的惠州籍鄉親達100多萬人,平均每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祖籍惠州。涉外法律服務市場前景廣闊,涉外法律服務與交流合作需求旺盛。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涉外法治建設,采取了一系列務實舉措,成立粵港澳大灣區仲裁法治研究中心、大亞灣國際仲裁中心等涉外法治工作平臺,實施“粵律工程”加強涉外律師人才培養,引入7名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在惠執業,培育了卓凡、偉倫、寶晟等具有較強涉外法律服務能力的律師事務所。
此次邀請何君堯主講“涉外法治大講堂”,是我市深化涉外法治實踐、提升法律服務水平的具體舉措,為我市法律服務行業注入新理念、新動能,為香港、惠州兩地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與交流合作帶來更多機會與可能。
參加活動人員紛紛表示,本次講座內容豐富、視野開闊,為我市企業、相關部門及法律服務從業者帶來前沿行業視角和實用發展策略。
推動惠港兩地法律服務資源優勢互補
據悉,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旨在推動香港法律界公益事務,助力業界投身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及涉外法律服務發展,同時注重青年法律人才的培養。
根據市律師協會與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簽訂的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建立定期、多形式線上線下交流機制,不定期聯合舉辦考察交流活動。市律協支持和鼓勵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在惠州設立辦公室,鼓勵惠州涉外律師加入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承諾優先推薦和吸納在惠州執業的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會員加入粵港澳律師人才庫、“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律師人才庫和涉外律師人才庫、國際商貿法律服務中心,協助粵港澳大灣區律師申請惠州市政府提供的人才優惠政策待遇。此外,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也將大力協助惠州涉外律師“走出去”。
市司法局負責人表示,當前,惠州正深入實施融深融灣行動,強化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功能,這對涉外法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廣大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積極學習香港同行在涉外法律服務領域的先進經驗和專業能力,主動參與法律咨詢、商事仲裁、跨境法律支持、知識產權保護等涉外法律事務實踐,加強與港澳同行對話交流,努力提升涉外法律服務水平,將自身打造為政治過硬、業務精湛、通曉國際規則的高素質法律人才,更好服務我市企業“走出去”和外部企業“引進來”,為我市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貢獻力量。期待香港法律機構來我市探索共建聯營律師事務所,推動兩地法律服務資源優勢互補、互通共享,共同為大灣區企業提供跨境法律服務支持。
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駱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