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東斌(左二)通過現場教學“傳幫帶”培養青年人才。通訊員吳東健供圖
“咱工作室提出技改技措、優化操作方案,讓技術傳承有了可復制的路徑。”全國勞動模范、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運行七部現場安全監督高東斌,在座談會上展示工作室的技術攻關歷程。4月15日,大亞灣開發區組織20余位各級勞模工匠齊聚惠煉家園技能鑒定中心,圍繞“人才梯隊建設—項目課題攻關”展開研討。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沾著機油味的實戰經驗,更有對工匠精神的生動詮釋。
傳經送寶
從人才培養到產業應用
“把技改現場變成實訓課堂,讓年輕人拆著設備學原理!”高東斌重點向大家分享了他所推行的技改技措、優化操作方案:“我們鼓勵年輕人跟著老師傅們參與到設備升級和改造的工作中,讓大家通過這種方式更進一步掌握設備工作原理,提高知識儲備和在突發情況下的設備處置能力……”
“光靠集中培訓和師帶徒的模式還不夠,我覺得技能競賽的方式更能激起大家的勝負欲”“人才培養既要有自主學習意識,還要營造共同進步的氛圍”……在現場,不少勞模工匠圍繞人才梯隊建設提出見解,如廣東惠州天然氣發電有限公司熱控工程師羅國平以“以賽促學”為題,分享了自己為準備知識競賽而徹夜學習的經歷;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運行五部生產監督吳斌,分享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技術協同的做法;廣東惠州天然氣發電有限公司運行部副部長黃紀新介紹其工作室編制的燃機運行題庫,解決行業培訓資料雜亂問題等。
以項目攻堅促進生產效能提升同樣是現場交流的亮點。惠州市大亞灣華德石化有限公司馬鞭洲首站班長付省叁分享自己帶領工作室成員開展技術攻關30余件次,為企業創收超過100萬元的經歷,贏得了一片贊譽。“我們工作室聯合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下游構建產研合作生態,并就工人技術創新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加速從車間創意到產業應用的轉化效率。”國華惠州熱電廠運行部部長尹建明說。而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運行二部生產監督蘇燦則建議年輕團隊可以通過“小改進”撬動“大效益”的思路進行創新。“在我們工作室,有近10項創新案例是通過小改進來實現的,這樣的做法累計為企業降本增效約3億元。”蘇燦說。
搭建平臺
成立勞模工匠聯絡站
不久前,在惠州市大亞灣華德石化有限公司的會議室內,付省叁正組織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成員研討最新行業文獻。他們不僅定期分析技術前沿動態,更注重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從優化裝置運行參數到排查設備隱患,每個創新設想都需經過反復驗證。這樣的場景,是大亞灣區14家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的常態。數據顯示,自2023年大亞灣區實施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培育工程以來,累計攻克創新課題超千項,創造經濟效益超8億元。
“搭建平臺推動勞模和工匠之間的經驗互鑒共享,將實現創新效能倍增。”大亞灣開發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說,為了激發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的潛能,區總工會專門成立勞模工匠聯絡站,通過結對培育的方式,推動工作室的集智創新和技術傳承。
接下來,大亞灣開發區將持續深化勞模工匠聯絡站建設,推動開展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工作經驗交流會,實施“勞模工匠助企行”專項行動,發揮勞模工匠技術人才的專業特長和技術優勢,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黃旭新 通訊員吳東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