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第八屆中醫科學大會上,圍繞中國醫藥的優勢與未來展望這一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張伯禮作《新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思考》的精彩學術報告。張伯禮通過線上視頻連線的方式,分享中醫藥在抗擊疫情方面的優勢,并結合自身在中醫藥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暢談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未來。
“蒼茫羅浮四百峰,飛瀑清泉千余行。蒿草茵茵禪福地,藥馨幽幽公式天洞。仙道抱樸潛修善,采藥診病煉丹紅。肘后備急活人書,啟助呦呦諾獎功。”報告一開始,張伯禮就“秀”出他為羅浮山寫的詩《羅浮頌道》。“我幾乎參加了歷屆中醫科學大會,每次都有新收獲。這次因為疫情的原因,只能在線上作報告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張伯禮表示,近年來,我國在中醫藥頂層設計方面密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中醫藥的服務能力大幅度提升,中藥防病治病的優勢得到彰顯。
“我們要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中醫藥價值。”張伯禮認為,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醫學體系和范式,中醫藥形成于中華民族長期生產生活實踐,根植于傳統文化土壤,融于華夏文明血脈,服務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其鮮明的“中國烙印”,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相呼應,將成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助力。
如在社會民生領域,中醫藥具有更廣泛的人民性,能夠服務巨大規模的人口,特別是彌補基層醫療服務短板。在經濟和生態領域,作為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中醫藥具有全產業鏈優勢和天人相應的價值取向,中醫藥健康產業、中藥材種植加工產業、中醫藥健康旅游業的發展,能夠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實現鄉村振興相銜接的一大助力,還能促進中藥產業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為實現共同富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力量。
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顯著優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國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取得顯著成效,成為中國抗疫方案的亮點。”張伯禮說,“我國始終站在抗疫國際合作最前線,向多個國家和地區介紹中醫藥診療方案,為世界抗疫作出貢獻。”
“科技是中醫藥發展的翅膀。”張伯禮認為,要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精髓,需要堅持中醫藥原創思維,構建扎實的理論體系,同時注重利用現代新技術新方法,促進研究成果轉化落地,讓傳統的中醫藥煥發時代生機。回顧近幾十年來中醫藥發展歷程,科技創新是關鍵。“現代科技+中醫藥”是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從藥材種植生產,到制藥裝備智能化和診療技術智能化,再到研究證據轉化落地,中醫藥發展全方位與現代科學新技術新方法緊密相連。
在談到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未來趨勢時,張伯禮認為,中藥的質量與臨床證據更是中醫藥傳承發展的瓶頸。要加強中醫藥臨床優勢的評價,用現代科學加強研究論證,說明白、講清楚中醫藥的療效和作用機理,發展新時代中藥制藥技術和裝備。與此同時,張伯禮說,中藥的第一車間是在田間地頭。要大力推廣無公害中藥材精細栽培,建立中藥材“三無一全”標準,保障中藥材產業健康發展。
記者謝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