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病區
在特殊的崗位做最平凡的守護
市二院急性干預中心共有21名護士,平均年齡20來歲,是一支年輕而富有朝氣的隊伍。團結、友愛、年輕、創新、有活力是他們這個護理集體的特色。在工作中,他們盡職盡責,注重自我提高和持續學習。面對患者,他們時刻保持專業的態度和親切的服務。
一些非常時期,對醫院的精神科護理工作提出更高、更嚴格的要求。時間回到2022年冬天,新冠疫情仍在肆虐,急性干預中心這個科室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艱難的時刻,全體護士聞令而動,放棄休假,按照醫院黨委的部署,每天24小時堅守在醫院。男護士們連續輪轉上夜班,每天工作近15個小時,女護士們則仿佛化身為花木蘭,以巾幗不讓須眉之勢堅守在前線,不喊苦不喊累,做好安撫患者的工作。他們不顧身體的乏力和腰背的酸痛,帶病上崗,隨叫隨到,不少護士還主動要求加班。馮燕護士長即使被病毒折磨、難受不堪的情況下依然堅持每天遠程問候護士的身體情況,了解科室里患者的情況;身處臨床一線的鐘艷琳副護士長也和同事們堅守在病區里,整整一個多星期都沒有回家。
在患者最需要的時期加班加點做好護理服務,為了“大家”疏忽“小家”,對于他們而言早已是工作中平凡的日常。在這個充滿挑戰的行業中,急性干預中心護理團隊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為患者的健康付出最大的努力。
關愛患者
幫助患者重新樹立生活信心
護理學創始人南丁格爾曾說:“護理既是門科學又是門藝術。”這句話用在精神科護士身上再貼切不過。市二院急性干預中心里的患者存在各類精神癥狀,他們有的沒有自知力,甚至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也表述不清,有的甚至會產生激烈行為,因此格外需要護理人員無微不至的關懷。耐心、細心、良好的專業素養,極強的心理素質甚至健壯的體魄都是市二院急性干預中心護士必須具備的素質。
生日,本是一個讓人高興的日子,但是對于大部分精神障礙患者,這一天卻夾雜著他們無限的失落和無助。因為病情的關系,他們長期住在醫院,親人不能常來看望,平常接觸的只有醫務人員和病友,56歲的張老伯便是其中之一。今年已經是張老伯在醫院度過的第五個年頭,由于家庭條件比較困難,加之此前新冠疫情的影響,張老伯已經四年沒見過家人。在急性干預中心護理團隊的精心組織下,過生日、許愿望這一溫馨的小活動,讓張老伯感受到久違的關愛。生日宴會上,在一聲聲生日祝福中,張老伯與其他患者一起許下他們的心愿,在病區里體會到由醫護人員帶來的家庭般溫暖。
記者了解到,在病房里給患者舉辦集體生日會已成為科室的習慣。在每日接觸中,科室護理人員感受著患者的心境,深知患者的期待和無奈,于是別出心裁組織各種活動充實患者的精神文化生活。
“看到患者們這么開心,我感到我們的付出值了。”馮燕說,帶給患者帶來更多的關愛和快樂,幫助患者重新樹立起生活的信心,恢復健康,回歸社會,是他們最大的期盼。
持續學習
提供更高質量的護理服務
大腦是人體中最復雜的部分,精神科領域是個需要不斷鉆研的神秘科學領域,面對患者的喜怒無常,不僅醫生需要極強的專業診治能力,對護士團隊也提出了日益嚴格的高要求。他們需要具備契合相應領域的更高專業護理技能,以面對病區患者的各種突發狀況,讓每一位患者都能夠得到最好的護理和科學的治療。
急性干預中心護理團隊深知,臨床知識在不斷更新,要想完成好本職工作,就得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科室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護理專業知識培訓,提升整體護理水平。不少護士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汲取新的護理理論知識,用本專業護理前沿知識來豐富自己的臨床經驗,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
記者獲悉,市二院急性干預中心在過去幾年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業績,受到患者和家屬的高度評價和贊揚。但整個護理團隊不驕不躁,以成績為動力,保持終身學習、注重積累,注重取長補短,實現自我專業技能的提升。科室每年組織護理人員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和護理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和水平,為患者提供高水平、貼心、全方位的護理服務。與此同時,他們積極參加醫院的幫扶活動和義診活動,選派優秀護士到龍門縣開展精神衛生工作應急培訓,提高基層的診療和救護水平。
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做好優質護理的關鍵。精神科患者在情緒失控時難免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面對一些委屈,護士必須正確看待、理智應對。縱然面臨很多困難,但急性干預中心全體護理人員以樂觀的態度、堅韌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及偏見,把集體營造得像個小太陽,充滿溫暖與快樂,同時把這份溫暖和快樂帶給每一位患者及其家庭,讓每一個人的心里充滿溫暖,讓陽光之花唯美綻放。
文/圖 記者李春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