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多夢、早醒、醒后難入睡……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越來越多人出現睡眠障礙問題。良好的睡眠對于健康至關重要,不僅對身體的修復起到重要作用,對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本期,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主治醫師劉曉浪給大家聊聊睡眠質量與心理健康的關聯。
睡眠影響人的認知功能 熬夜奮戰不可取
隨著學習壓力的加大,一些學生選擇犧牲睡眠時間熬夜甚至通宵復習備考,但記者了解到,這樣的學習方式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反而容易導致第二天上課哈欠連天,老師講的重點聽不進去。劉曉浪強調,睡眠對人的認知功能和情緒調節有著重要的影響。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提高記憶力、學習能力和注意力水平。對此,他提醒廣大學生,在面臨考學壓力的期間,保持健康良好的睡眠更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此外,也不建議職場人士熬夜加班工作。
日常生活中,人們能明顯地感覺到,睡眠的好壞與人們情緒以及心理狀態的變化有著密切關系,令人倍感焦慮和抑郁。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和情緒波動。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中與情緒調節有關的區域,增加焦慮和抑郁的風險。
“睡眠質量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劉曉浪表示,一方面,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抑郁)會影響睡眠質量。人們在焦慮或抑郁時常常難以入睡、易醒或睡眠淺,這會進一步影響到睡眠的連續性和質量。另一方面,睡眠質量不佳也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和加重,如情緒波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良好的睡眠質量對于維持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成年人通常需要7至9小時睡眠
那么,如何擁有良好的睡眠質量?劉曉浪給出以下建議:
一是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是改善睡眠質量的關鍵。要確保每晚有足夠的睡眠時間,成年人通常需要7~9小時的睡眠,具體睡眠時間因人而異。同時,盡量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每天在相同的時間入睡和起床,幫助調整生物鐘并提高睡眠質量。
二是創造適宜的睡眠環境。睡眠環境對于良好的睡眠質量至關重要。確保臥室安靜、舒適、黑暗,有利于進入深度睡眠狀態。睡前避免使用電子媒體設備,如電視、手機等,以及過亮的燈光,這些會干擾睡眠。
三是放松身心。在睡覺前放松身心有助于入睡。可以通過溫水浴、放松呼吸、冥想等方式來緩解壓力和緊張情緒,創造一個放松舒適的狀態。
四是控制飲食和飲水。避免在睡前過量飲水和大量進食,以防止頻繁起夜和胃不適影響睡眠。同時,要注意飲食的均衡和健康,避免攝入過多的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
五是限制日間睡眠。如果白天有需要休息的時間,盡量限制日間睡眠時間和小睡次數,以避免影響夜間睡眠質量。
六是鍛煉身體。適度的體育鍛煉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但要注意避免在睡前劇烈運動,以免造成興奮和難以入睡。
七是尋求專業幫助。如果長期存在睡眠問題且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醫生或心理咨詢師的幫助?;葜菔械诙嗣襻t院擁有專業的醫師團隊,可根據具體情況給予更準確的建議和治療方案。
小貼士:
怎樣的睡眠才是科學健康的睡眠?
1、睡眠作息有規律。
2、可以快速入睡,上床后30分鐘內能入睡。
3、夜間蘇醒次數少于2次。
4、白天起床后精力充沛、反應敏捷。
記者李春鳳 通訊員劉菁 范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