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時,你是否曾看到報告上出現“結節”“息肉”“增生”“異常占位”等字眼?這些看似普通的醫學術語,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甚至有患癌癥風險。
曾有世衛組織癌癥專家表示,全球1/5的人在其一生中會罹患癌癥。但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癥可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然而,很多人因忽視體檢異常指標,錯過最佳干預時機,耽誤治療。本期,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來盤點體檢報告中那些預警癌變的“危險信號”,幫助市民早發現、早治療!
危險信號:萎縮性胃炎、胃潰瘍、Barrett食管
體檢報告提示“萎縮性胃炎伴腸化”“不典型增生”“胃潰瘍”“Barrett食管”等的市民要注意了,這些體檢異常可能是癌前病變風險預警。根據《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2017),萎縮性胃炎伴腸化患者胃癌風險增加5~10倍。Barrett食管患者食管腺癌風險是普通人群的30~125倍。資料顯示,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大于90%,晚期胃癌僅20%左右。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丙生建議:40歲以上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長期胃病患者應定期做胃鏡檢查。
危險信號:肺結節中的磨玻璃結節
在體檢中,有部分市民會查出肺結節,良性肺結節其實并沒那么可怕。但是當CT報告顯示“肺結節≥8mm”“磨玻璃結節”“分葉狀/毛刺征”等字樣的時候,就要引起重視了。根據《中國肺癌低劑量螺旋CT篩查指南》(2021),8mm以上肺結節惡性概率約為10%~20%。長期吸煙者風險更高。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早期肺癌手術可治愈,晚期肺癌5年生存率不足20%。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陳志軍建議:低劑量螺旋CT是篩查肺癌的金標準,高危人群應每年檢查。
危險信號:肝占位、肝硬化、脂肪肝、丙肝或乙肝
肝臟的病變總在悄無聲息之間,在體檢中需要特別警惕,尤其是丙肝或乙肝病毒攜帶者、脂肪肝人群更要引起重視。當肝臟B超或CT提示“肝內低回聲占位”肝硬化結節等,抽血顯示“甲胎蛋白(AFP)升高”就要引起注意了。《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2022版)指出,乙肝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發生率為3%~6%,是普通人群的100倍以上。 據悉,很多患者肝癌發現時80%已是中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小兒外科主任夏喜剛建議:乙肝患者應每6個月查一次肝臟超聲+AFP,脂肪肝患者需減少高糖、高脂、高能量食物攝入、適量運動,控制體重、限酒。
危險信號:TI-RADS 4類以上甲狀腺結節
體檢中,不少朋友查出了甲狀腺結節,其實這很常見,且大部分的結節都是良性的。但是要警惕體檢超聲報告提示的“甲狀腺結節伴鈣化”TI-RADS 4類或以上“縱橫比>1”等情形。根據美國放射學會TI-RADS分類標準,4類結節惡性風險為5%-20%,5類結節惡性風險>20%(Radiology,2017)。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甲狀腺外科主任王希建議:4類以上結節需到專科復診,必要時可行彩超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明確良惡性。
危險信號:前列腺增生伴PSA升高
男性朋友們注意了,當體檢發現“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4ng/ml”“前列腺結節”等問題,必須加以重視。《中國前列腺癌篩查專家共識》(2021)指出,PSA 4~10ng/ml時前列腺癌風險約25%,大于10ng/ml時風險超過50%。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謝進東建議:男性50歲后應定期查PSA,有家族史者需提前篩查。
癌癥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長期忽視身體信號的結果。很多癌癥早期毫無癥狀,一旦出現明顯不適,往往已是中晚期,治療難度大、費用高、生存率低。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呼吁,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屬于高危人群,請積極參加免費篩查,重視體檢。早篩早診是戰勝癌癥的關鍵。
相關鏈接:
惠州市惡性腫瘤早期篩查項目
今年初,《惠州市腫瘤防治能力提升項目實施方案》正式印發,這標志著,腫瘤防治能力提升工作被納入惠州市中央財政支持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子項目予以推進。由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牽頭實施的“惠州市腫瘤早篩項目”,正是落實這一戰略部署的具體行動。此次行動聯合全市10家公立醫療機構實施,將胃癌、肺癌、肝癌、甲狀腺癌、前列腺癌納入篩查病種范圍,提高惡性腫瘤早診率,并對篩出的高危對象進行綜合干預。
篩查對象(須滿足以下要求):
1.出生日期在1949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之間;
2.惠州常住居民,即篩查前12個月內在惠州居住6個月以上;
3.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篩查內容:
針對符合篩查對象標準的人群進行癌癥發病風險問卷調查,科學評估罹患腫瘤疾病風險,篩出高危對象并針對不同癌種,進行以下免費干預篩查:
1.前列腺癌:開展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測;
2.肺癌:開展胸部低劑量CT檢查;
3.肝癌:開展甲胎蛋白檢測,同步行肝臟彩超檢查;
4.胃癌:開展電子胃鏡檢查;
5.甲狀腺癌:開展甲狀腺彩超檢查。
記者李春鳳 通訊員王運廣 鄭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