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荔枝上市的季節,荔枝作為夏季里的甜蜜水果,很多人都很愛吃。然而,近期已有不少人過量食用荔枝導致身體不適,甚至出現“荔枝病”。什么是“荔枝病”?不同人群如何科學食用荔枝?今天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營養科醫師李倩醫生來聊一聊。
“荔枝病”,醫學上稱為“低血糖急性腦炎綜合征”,常見于空腹時大量進食荔枝(尤其是未成熟荔枝)之后出現的頭暈、乏力、心慌、出汗、肢冷、惡心等低血糖癥狀,嚴重者可出現突然昏迷、抽搐、心律失常、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甚至死亡。也可見于晚餐攝入少并夜間大量吃荔枝(500g以上),導致清晨發病。
那么,荔枝這么甜,為什么會導致低血糖?專家表示,荔枝果糖含量較高,人體在空腹或者短時間大量進食荔枝后,果糖不能及時轉化成葡萄糖,同時會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島素,產生降糖作用,從而導致出現“低血糖”的癥狀。此外,荔枝(尤其未成熟荔枝)中還含有2種降糖物質,含?次甘氨酸A?和?亞甲基環丙基甘氨酸?,能阻斷糖異生過程,加劇低血糖。
荔枝雖美味,但并非人人適合,以下群體要謹慎吃荔枝:
一是糖尿病患者:荔枝含糖量高,易引起血糖波動,若食用,建議每日1~3顆即可。
二是兒童:年齡較小的兒童肝糖原儲備不足,空腹吃荔枝、進食過多易引發低血糖,4歲以下兒童建議去核處理。
三是孕婦:高糖分易誘發妊娠糖尿病,需控制攝入量。
四是老年人:老年人消化功能差,適量進食,如吞咽欠佳可去核防止噎嗆。
五是腎病患者:尿量少,有高鉀風險的腎病患者謹慎食用。
六是痛風及高尿酸人群:荔枝中含有豐富果糖,進食過多易誘發痛風發作。
七是超重及肥胖人群:攝入過多易引發熱量超標,適量食用。
劃重點:荔枝的“健康吃法”
愛吃荔枝的市民,應如何避免“荔枝病”?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一是不要空腹吃,可以當作餐后水果。
二是不要一次性大量吃,健康成人每天攝入10顆左右,不要超過15顆,兒童最好不超過5顆。
三是選擇成熟荔枝來食用。
四是不用荔枝代替晚餐,避免導致夜間或凌晨低血糖發作。
記者李春鳳 通訊員王運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