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質疏松是一種可診斷、可治療的疾病。記者周楠 攝
談起骨質疏松,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骨質疏松是在老年人群體中常見的一種全身性代謝疾病。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骨密度和骨量逐漸減少,骨組織的微觀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容易骨折。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家里的老年人有“變矮”的現象,此外,一些人還出現駝背、腰背痛等問題,脊柱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其實,這也與骨質疏松有密切關系。本期,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鄭劍平來聊聊骨質疏松是如何“掏空”脊柱的。
“靜默的坍塌” 警惕骨質疏松的身體信號
今年65歲的張阿姨被家人發現“越長越矮”,3年內身高縮水了5厘米,此外,她到后期還腰背痛到無法平躺,在一次彎腰撿東西時竟導致腰椎骨折!檢查發現,她的骨密度僅為同齡人的45%!
隨著社會老齡化日益加劇,骨質疏松已然成為對中老年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慢性疾病。骨質疏松威脅生命健康,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20.6%女性、5%男性面臨骨質疏松風險;首次發生脊柱骨折后,再次骨折風險高達50%,發生“級聯反應”;女性一生中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風險為40%,高于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總和,男性一生中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風險為13%,高于前列腺癌發病率。
鄭劍平提醒:“骨質疏松對脊柱的破壞是‘靜默的坍塌’,等出現駝背、劇痛時,椎體可能已千瘡百孔。”
以下人群容易患有骨質疏松:絕經后(雌激素下降)的女性;長期久坐、不運動、不愛曬太陽的人群;愛喝咖啡和碳酸飲料,有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的人;父母有駝背或骨折史的群體(遺傳因素)。
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應加強對骨骼健康的關注,留意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普通市民尤其是中老年人,一旦發現以下情況,就要警惕了,那是骨質疏松在傷害你的脊柱。
一是身高偷偷“縮水”。比如老年人比年輕時矮了3厘米以上,可能是骨質疏松嚴重,導致脊柱椎體被壓縮變扁了。
二是駝背越來越明顯。有的人患有嚴重的骨質疏松,駝背明顯,從外觀上看脊柱像“被壓彎的竹子”,逐漸形成C型彎曲,嚴重者連呼吸都受影響。
三是腰背痛到睡不著。這類群體飽受腰痛折磨,尤其是夜間翻身、起床時疼痛加劇,此時可能提示椎體已出現微小骨折。
科學“養骨” 多吃這些食物
很多人認為骨質疏松是一種老化的自然現象,但其實骨質疏松是一種可診斷、可治療的疾病,經過有效的健康管理,并在日常生活中保護好脊柱,能夠顯著地減少發生骨折的危險,從而顯著地改善生活質量。
鄭劍平分享以下促進骨骼健康的“套餐”:建議每天喝1杯牛奶,牛奶等奶制品含鈣豐富,每天飲用有利于促進鈣的吸收,促進骨骼健康;建議每天至少吃一把綠葉菜,如芥菜、莧菜等,它們不僅味美可口,而且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維生素等,可為骨骼健康提供營養;此外,建議每天曬20分鐘太陽,適當曬太陽有助于促進鈣在骨骼的沉積,從而避免佝僂病、骨質疏松癥的發生;平日里適當運動給骨頭“充電”,在運動過程中,老年人注意千萬別受傷,可選擇快走、跳舞等運動,頻率是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或者選擇靠墻深蹲、平板支撐,這樣做有利于增強脊柱肌肉的保護力。
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要特別小心,預防跌倒。家里要重視做好防摔措施,比如在衛生間鋪防滑墊,在床邊裝小夜燈,方便老年人夜間起床走動,為有需要的老年人設置老人用拐杖或助行器。
定期的健康體檢也是預防骨質疏松加重的科學辦法,建議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定期到醫院檢查骨密度,可接受專業的雙能X線骨密度檢查,此項檢查無痛,并且能在5分鐘出結果,十分高效。
鄭劍平提醒,首次脆性骨折后2年內存在“迫在眉睫的骨折風險”,此時期是抗骨質疏松治療的關鍵時期。在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脊柱外科醫生有科學的“護脊法寶”,助力患者重獲健康。其中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可快速修復老年骨質疏松引起的壓縮骨折,通過向塌陷的椎體注入“骨水泥”進行修復,患者術后2小時即可下床。術后還會科學用藥,防止復發。
鄭劍平提醒:骨頭是“沉默的銀行”,30歲前多補鈣“存錢”,50歲后少“透支”!早篩查、早干預,別讓骨質疏松偷走你的挺拔人生。
相關鏈接:關于骨質疏松的3大誤區
誤區一:“喝骨頭湯補鈣”
真相:一碗骨頭湯的鈣約等于一杯牛奶的十分之一,鈣含量其實并沒那么高,反而喝多了容易長胖。
誤區二:“只有老人才會得骨質疏松”
真相:一般來說人在30歲以后骨量開始下降,一些有節食減肥、熬夜習慣的年輕人也容易患骨質疏松。
誤區三:“腰痛貼膏藥就行了”
真相:亂貼膏藥不就醫可能掩蓋實際病情,延誤治療黃金期,建議盡早就醫,不要自行貼敷膏藥。
記者李春鳳 通訊員王運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