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東一地確診幾百例基孔肯雅熱病例的話題引人關注。什么是基孔肯雅熱?它是怎么傳播的?惠州情況怎么樣?應該怎么預防?
——惠州惠民通網友
7月15日,佛山市順德區通報一起由境外輸入引發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截至通報當日,全區累計確診478例病例,均為輕癥病例。
什么是基孔肯雅熱?它是怎么傳播的?應該怎么預防?針對惠州惠民通APP網友及市民關心的問題,記者分別采訪了惠州市衛生健康局、惠州市疾控中心(惠州市衛監所)相關負責人。
問:什么是基孔肯雅熱?
答: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花斑蚊)叮咬傳播。該病名稱源于非洲土語,意為“屈曲如被折斷”,形容患者因劇痛彎腰的姿態。這一病毒已在全球110多個國家出現,我國面臨輸入性風險。
問:惠州有沒有基孔肯雅熱病例?
答:截至7月16日,我市未報告基孔肯雅熱病例。但當前廣東高溫多雨、蚊蟲活躍,已進入蚊媒傳染病高發期,需嚴防疫情擴散。
問:感染基孔肯雅熱后有哪些癥狀?
答:感染基孔肯雅熱的典型表現為急起高熱(39~40℃)、嚴重關節痛(尤其手腳小關節)、皮疹(常見于四肢及面部),可伴頭痛、惡心、結膜充血。其中關節痛可持續數周甚至數月,影響行動能力。潛伏期通常為3~7天,多數患者1周內痊愈,重癥罕見。
問:與登革熱有何不同?
答: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都由伊蚊傳播,主要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兩者癥狀相似,發病初期都有高熱、頭痛、關節和肌肉疼痛等癥狀,容易混淆。
不過,二者也有一定區別,基孔肯雅熱發熱期較短,關節痛更為明顯且持續時間較長。
問:如何預防?
答:當前正值高溫多雨季節,蚊蟲活動頻繁,已進入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高發期。在此提醒廣大市民增強防控意識。目前沒有針對基孔肯雅熱的特效抗病毒藥物,也無疫苗可預防,所以防蚊滅蚊、避免叮咬是防護的關鍵。
一是清積水。翻盆倒罐,清除廢棄容器、輪胎積水;水生植物每3~5天換水洗瓶,花盆底盤勿積水;填平坑洼,清理空調托盤、排水溝。
二是防叮咬。安裝紗窗紗門,睡覺掛蚊帳;外出穿淺色長袖衣褲,涂抹驅蚊劑;避免在樹陰、草叢逗留。
三是滅蚊蟲。使用電蚊拍、蚊香、殺蟲氣霧劑滅蚊。
問:還有什么需要特別注意?
答:特別提醒,慢性病患者應警惕重癥。嬰幼兒、老年人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現嚴重并發癥。
疑似癥狀應立即就醫。出現發熱、關節痛、皮疹等癥狀時,立即就診并主動告知旅居史和蚊蟲叮咬史。
歸國人員需注意,從流行地區返回后,應自我健康監測至少2周。
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鄒國權 劉慧
相關新聞
“小”蚊蟲帶來“大”麻煩?牢記四點有效預防
國家疾控局11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指出,隨著夏季蚊蟲進入活躍期,部分南方省份發生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本土疫情的風險逐步上升。
使人寒戰、貧血的瘧疾,使人抽搐、意識障礙的乙腦,使人高燒、全身劇痛、皮疹的登革熱……蚊子雖小,卻可能通過叮咬傳播多種致命傳染病。
中國疾控中心16日發布專門健康提示,提醒公眾夏季蚊媒傳染病傳播風險顯著增加,要警惕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做好預防舉措。
面對蚊媒傳染病的威脅,可以通過以下四項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大大降低感染風險。
在環境治理方面,清除蚊蟲孳生地是預防蟲媒傳染病的根本措施。傳播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的伊蚊的幼蟲孳生于小型積水容器中,如瓶罐、廢舊輪胎、花盆等,建議公眾定時清理家中上述容易積水的地方,不給蚊子提供繁殖的機會。
在個人防護方面,要為自己打造一個安全的“無蚊空間”。包括外出時,盡量穿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面積;在裸露皮膚上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驅蚊液。
此外,在流行期盡量減少在戶外樹陰、草叢等地逗留時間。
暑期是出行高峰,建議公眾加強關注流行區疫情。歸國后14天內做好健康監測,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
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