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公交站臺宣傳公交防疫、文明乘車知識。記者鐘暢新 攝
公共交通一般人員密集、行程復雜,一旦發生疫情,容易增加被感染的風險。今年以來,國內新冠肺炎陽性感染者軌跡顯示,有的患者頻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造成傳播風險。很多人日常出行都離不開公共交通,如何做好防護才能降低被感染的風險?針對市民關注的熱點問題,市疾控中心專家進行了答疑。
不在車上吃東西,車內設施少觸碰
專家表示,在火車站(高鐵站)、地鐵站、汽車客運站和飛機場“三站一場”等公共場所,因人員聚集,最易遭受病毒的感染。此外,乘坐的士、網約車以及私家車等交通工具,同樣應注意細節防控到位。
乘坐地鐵(高鐵)、公交車、飛機等交通工具時,全程佩戴口罩,配合工作人員測量體溫,提前掃場所碼。在站臺等候時不要擁擠,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盡量選擇人少的車廂,車內設施盡量少觸碰,不要用手觸碰眼睛、口鼻,如果手部有傷口,不要觸摸公共扶手。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把公交車車窗打開,保持車內空氣流通。非常時期,不少地方的地鐵、公交線路及開行時間有所調整,乘坐前要確認相關信息。
乘坐的士、網約車前佩戴好口罩,與司機溝通清楚目的地、路線,同時提醒司機佩戴好口罩。隨身攜帶免洗洗手液或酒精棉片,出發前上完廁所,減少不必要的麻煩。開車門時,可以在手中墊上紙巾(無直接觸碰),用完立即放入封閉的垃圾袋中。乘車時打開車窗,讓空氣流通。盡量不要與司機閑聊,不要在車上吃東西,車內設施盡量少觸碰。
騎共享單車時要隨身攜帶酒精棉片,騎車前用酒精棉片擦拭座位、車把手等位置,進行一次消毒。騎車時,盡量避開人群密集的地方。
與此同時,疫情期間自駕外出僅限所在城市周邊,盡量不要出省,跨省需要報備行程。出行前做好功課,不要前往中、高風險地區,不要前往人流密集的地方。出行成員僅限共同生活的家人,此時不宜與友人結伴同行。務必做好防護,如全程佩戴好口罩,以及備好一次性防護手套、酒精噴瓶、護目鏡、含酒精的消毒濕巾、免洗洗手液等。車上人多時,不要摘下口罩。務必配合各地防疫人員檢查檢測,嚴禁闖卡。有條件的可佩戴護目鏡,避免皮膚直接接觸物品。在任何地方停留,都不要摘口罩,重新上車前,使用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濕巾洗手、擦手。
與他人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離
“戴口罩看似一個簡單的動作,但不正確佩戴口罩危害極大。”專家表示,錯誤的戴口罩方式,非但起不到防護效果,還可能因此被感染。以下是常見6種錯誤的口罩使用方式:如戴雙層口罩,口罩之間可能因摩擦造成移位;口罩拉至下巴處,口罩外部的飛沫或細菌很可能會沾到下巴或下唇,等于把細菌直接送到了嘴邊;用手摸口罩外側,反而增加接觸傳播的概率;用過的口罩揣口袋或包中,很容易使口罩沾染病原微生物,等再戴時更容易致病;重復使用口罩、用酒精對口罩消毒,這樣口罩的過濾功能會大大降低,甚至失效;口罩鼻夾夾不緊,相當于沒戴。
外出不方便洗手時,可選用含75%酒精的手消毒劑進行手部清潔,將清潔劑涂抹雙手,持續搓揉15秒。特殊情況下,也可使用含氯或過氧化氫手消毒劑。應盡量讓手心、手背、指縫、手腕等處充分濕潤,兩手相互摩擦足夠長的時間,等消毒劑差不多蒸發之后再停止。另外,不建議以免洗的手消毒劑作為常規的手部清潔手段,只是在戶外等沒有條件用水和肥皂洗手的時候使用。
為什么要保持一米社交距離?新冠、流感等病毒均可通過近距離飛沫傳播。說話、咳嗽或打噴嚏時,病毒會隨飛沫排到空氣中。在重力作用下,飛沫從口鼻排到落地的水平距離,一般在一米以內。近距離接觸吸入含有病毒的飛沫,則有感染風險,因此要注意與他人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離。
“接種新冠疫苗意義重大。”專家表示,在國內,幾乎所有人都沒有針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對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感染發病后,有的人還會發展為危重癥,甚至造成死亡。接種疫苗后,一方面絕大部分人可以獲得免疫力;另一方面,通過有序接種新冠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斷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及流行。目前,疫苗說明書所適用的人群,在沒有接種禁忌癥的情況下,應全程接種以及加強接種。
專家提醒,乘坐交通工具一定要記下自己的行程,乘車后若出現干咳、發燒等癥狀,應立即主動向有關方面報告自己的行程。
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何敦豹 何皓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