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市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對《惠州空港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空港規劃》)進行公示。根據規劃,惠州機場二期擴建工程2028年完成,機場交通中心初步建成,空港物流、航空服務、電子信息等臨空產業初具規模,基本建成空港物流樞紐。
與深圳寶安機場形成“一主一輔”
據介紹,空港經濟區規劃范圍主要考慮臨空產業發展集聚,面積約80.2平方公里,以機場周邊半徑10公里劃定,北至廣龍高速,東至惠東產業轉移工業園,西至平潭鎮鎮界(筷子堤河),南至西枝江。
《空港規劃》提出,依托惠州機場區域性樞紐機場定位,將惠州空港經濟區建設成為“灣東高質量航空城”,推動機場與產業園區協同聯動發展,打造“國家臨空經濟標桿、灣東綜合樞紐門戶、惠州產業發展新引擎”。
其中,灣東綜合樞紐門戶定位是增強惠州機場航空運輸服務功能和綜合交通換乘樞紐功能,擴大機場輻射范圍,涵蓋粵港澳大灣區東部主要城市,主動承擔河源、汕尾、深汕、深圳東部、東莞東部等區域航空出行需求。與深圳寶安機場形成“一主一輔,錯位發展”格局,承接國內支線、航空貨運等外溢資源,強化惠州機場作為大灣區機場群的區域樞紐機場地位。
《空港規劃》明確了空港經濟區的建設時間表。至2028年,完成機場二期擴建工程,空港物流、航空服務、電子信息等臨空產業初具規模,基本建成空港物流樞紐。到2035年,機場交通中心形成集機場、城際、城市軌道、城市道路四位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建成空港物流樞紐,惠州機場綜合保稅區成功掛牌。到2050年,全面建成以臨空經濟為支撐的現代臨空產業體系和以惠州機場為核心的灣區東部門戶樞紐,建設成為灣東高質量航空城。
形成“一區兩軸四組團”發展格局
根據空港經濟區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以“機場樞紐錯位聯動、建立空港樞紐平臺、高質量發展標桿”的布局思路,形成“一區兩軸四組團”的總體空間發展格局。
一區是以機場為中心,集中發展航空維修、航空物流、保稅物流等航空核心產業功能的區域,是空港經濟區的核心組成部分。
兩軸是產業聯動軸和城市發展軸。產業聯動軸以“平橫大道+Z5快速路”串聯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療及航空相關產業,形成跨行業相互促進的產業聯動發展軸線。城市發展軸以“惠州大道+機場聯絡線”串聯產城融合組團、智能制造組團及機場核心功能,形成促進城市與產業協調發展的產城融合發展軸線。
四組團是新一代電子信息組團、產城融合組團、高端制造組團、預留拓展組團。
新一代電子信息組團分布在廣龍高速以南地區,聯動東江高新科技產業園,以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產城融合組團分布在Z5快速路以西地區,以城市為基礎,產業為保障,提升城市服務水平和配套設施能力,促進產業和城市協調發展的產城融合組團。
高端制造組團分布在梁化河以東地區,依托現有園區制造業為基礎,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核心,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力和創新力,形成具體有區域影響力的高端制造產業組團。
預留拓展組團分布在西枝江以南片區,主要為良井片區,可利用毗鄰機場核心區的優勢,預留臨空產業發展用地。
《空港規劃》提出,基于臨空經濟發展規律和惠州市產業發展基礎,擬定惠州空港經濟區發展“2個先導服務業+4項支柱產業”的產業體系。2個先導服務業為航空物流、航空服務業,4項支柱產業為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維修與制造、智能制造。
同時,優先發展高附加值的航空物流,航空服務業。布局保稅倉儲和加工產業,發展現代綜合物流業,跨境電商業,航空運輸保障服務,航空區域總部基地,商貿會展服務,空港社區生活服務。
建設惠州空港經濟區綜合交通樞紐
空港經濟區離不開完善的交通體系。《空港規劃》提出,打造惠州空港經濟區綜合交通體系,引導國家鐵路、城際線、城市地鐵等交通要素集聚在機場周邊。規劃構建以高快速、主干道為骨架,次支路為補充的一體化路網體系。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1km、快速路里程8km、主干道里程57km、次干道里程80km。
《空港規劃》提出,建設惠州空港經濟區綜合交通樞紐。銜接機場二期擴建工程,以機場交通中心為基礎,打造綜合交通樞紐和便捷換乘體系。將深杭高鐵(深河高鐵,規劃預留)、深惠城際、城市軌道3號線引入交通中心,采用地下敷設方式,預留地下發展空間。預留地下地上聯系空間,組織地面車行交通、慢行交通流線,形成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樞紐。
同時,加強貨運通道建設,促進河源、汕尾客貨流通過惠州機場進行集散。加快推進機場高速、G324改線、機場聯絡線、平橫大道等重要干線通道建設,提升機場輻射能力。
記者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