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惠增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研發的“蓋梁支架無人化智能安拆技術”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 圖片由廣東惠增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提供
應用“蓋梁支架無人化智能安拆技術”,實現高空作業低空化;隧道開挖采用“漸變轉換”創新工藝,每次工法轉換可節省1.5個月工期……在保利長大工程有限公司“更加注重科技創新、增強核心競爭能力”戰略部署指引下,廣東惠增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增公司”)錨定智能化建造發展方向,針對當前惠肇高速惠州段項目建設中部分施工工藝存在的安全風險較高、作業效率較低等痛點問題,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優勢,加強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應用,推動項目建設提“智”增效。
智能建造
研發“蓋梁支架無人化智能安拆技術”實現高空作業低空化
惠肇高速項目惠州段是惠州市“豐”字交通主框架的第一橫“沿江軸線”。項目起于惠城區江南街道,與規劃金雞大橋順接,途經博羅縣,終于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與花莞高速公路石灘東樞紐相接。項目總里程約65.468公里,涉及的橋梁、互通等設施較多,在施工中廣泛應用蓋梁結構。在橋梁施工中,蓋梁支架傳統的安裝拆除工藝存在安全風險高、作業效率低等痛點問題。
“針對痛點問題,我們將蓋梁施工列為智能建造重點攻關方向。”惠肇高速惠州段土建6標段黨支部書記古蘇憲介紹,在惠肇高速惠州段項目企業臨時黨支部的帶領下,惠增公司聯合項目組組建專項技術攻關團隊,黨員骨干主動擔當,歷時9個月成功研發“蓋梁支架無人化智能安拆技術”。
惠增公司工程管理部經理曾煜是專項技術攻關團隊的骨干,他介紹,傳統蓋梁支架搭設需大量持證高空作業人員配合大型吊車高空作業,安全風險突出且成本居高不下。該技術通過“智能動力+榫卯錨固+智能預警”三重技術融合,實現高空作業低空化,使傳統班組高空安拆支架的作業流程轉換為地面安拆,高空作業風險等級由原來的“Ⅲ級”降低為“Ⅰ級”。地面安拆在減少大型機械設備作業的同時提高了施工效率,單個蓋梁施工周期縮短3天,機械臺班費用降低65%。
值得一提的是,安拆裝置使用過程中通過內置AI系統可進行區域異常識別,起重吊裝過程中若有工人誤入區域可自動急停并及時響應報警,異常結束后方可繼續作業。此外,團隊首創“可視化操作規程”,將傳統傳幫帶模式整合為數字化培訓,幫助工人快速了解個人操作重點和難點。
“蓋梁支架無人化智能安拆技術的成功實踐,標志著惠增公司橋梁施工正式邁入‘智能建造2.0’時代。”曾煜介紹,該技術通過工藝重構、安全革新與效率躍升,不僅攻克了傳統施工的痛點,更探索出一條“技術研發—標準輸出—生態構建”的創新路徑。目前該技術已在項目全線成功推廣應用,下一步將著重完善標準體系、制定標準化手冊、培育專業人才,實現經驗可復制推廣。
創新工藝
采用“漸變轉換”新工藝開挖隧道提升施工效率
觀洞隧道為惠肇高速惠州段項目全線控制性工程,長度2.28千米,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聚焦隧道施工重難點,惠肇高速惠州段項目企業臨時黨支部成立“觀洞隧道突擊隊”,劃分黨員責任區,黨員帶頭深入一線緊盯關鍵工序。同時,組織黨員參與班前會,協調參建各方資源,推動質量監管與安全生產同向發力,技術攻堅與管理創新并駕齊驅,實現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
“觀洞隧道開挖采用‘漸變轉換’的創新工藝,實現了掌子面不停式工法轉換。”惠肇高速惠州段項目2標段黨支部書記莊曉向記者介紹,與傳統工法相比,新工藝每次工法轉換可節省1.5個月工期。由于單洞單側至少需進行2次工法轉換,本項目預計可節約3個月工期,顯著提升了施工效率。
智能建造技術、創新工藝等在“危、繁、臟、重”施工中具有良好的人工替代作用和施工質量優勢。記者從惠增公司了解到,惠肇高速項目自開工以來,堅持黨建引領項目建設、創新驅動發展、技術賦能黨建的原則,緊跟時代步伐,引入新技術、新設備打造智慧型工地。目前,項目已成功部署全線自動巡查無人機進行安全監控和施工管理,布設可移動式4G監控攝像頭、4G無線云廣播終端,建立施工安全遠程監控中心,實現施工現場的可視化監管,助力安全生產提質增效。
今年,惠增公司將錨定全年完成投資47.5億元的目標,繼續發揮黨建引領優勢,加強人才培養和科技應用,全力攻堅橋梁、隧道、路基等控制性工程,不斷提升施工管理和安全監控水平,助力項目高質量建設。
記者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