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啦。記者葉麗莎 通訊員劉建平 梁勇 攝
“真不想上學!”“一想到要早起、要寫作業,就渾身沒勁。”開學啦,不少家長發現,家里的“小神獸”鬧起了脾氣,孩子對上學的抵觸情緒讓家長犯了愁。其實,從松弛的假期切換到規律的校園生活,孩子出現“開學焦慮”很正常。近日,記者采訪惠州市第十一小學(南校區)專職心理教師何宇思,結合心理調節技巧,整理出一份接地氣的“收心攻略”,幫助家長、學生平穩過渡“開學焦慮”。
幫孩子“軟著陸”
“前幾天叫孩子起床,得喊三四遍,現在提前20分鐘叫,慢慢就適應了。”家住惠城區的林女士分享,她家五年級的兒子假期時每天要到凌晨1點才睡,為了調整作息,她沒硬逼孩子“立刻早睡”,而是每天比前一天提前15分鐘關燈,減少晚間娛樂活動。早上也相應早起,一周下來,孩子已經能在7點半準時起床了。
開學后才發現孩子作息沒跟上,不用焦慮,開學后調整的關鍵是讓孩子的作息“緊貼上學流程”,用白天的校園節奏倒逼晚上的睡眠。重點抓“起床、午休、睡覺”3個時間點:起床固定時間,哪怕孩子前一晚睡得晚,也要按上學時間準時喚醒。午休嚴格控制時長,不打亂“夜間睡眠節律”。開學后時間緊張,晚上睡前流程要更高效。若孩子“躺下睡不著”:不要斥責,也絕對不允許“睡不著就起來玩”,讓孩子知道“躺下就是要睡覺的時間”。
心理上的“告別”也很重要。“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暑期照片,寫下3個最美好的假期回憶,用儀式感告訴大腦假期圓滿結束。”何老師說,小小的儀式感能幫孩子在心里接受“假期結束”的事實,比硬說“別想玩了”管用多了。
要是孩子還是提不起勁,不妨跟他聊聊新學期的期待。比如問“開學想不想跟同學一起玩?”“聽說你們這學期有科學實驗課,想不想試試?”幫孩子找到對新學期的興趣點。就算孩子一開始沒反應也沒關系,給孩子一點時間調整,別逼他立刻“開心起來”,畢竟誰剛從假期里出來,都需要個適應過程。
家長別當“壓力源”
“一想到開學要輔導作業,我就忍不住慌,總怕孩子跟不上。”不少家長坦言自己比孩子還焦慮。但其實,家長的情緒很容易影響孩子。你要是總念叨“開學了可不能放松”“這次考試一定要考好”,孩子只會更抵觸。
親子間的溝通是心與心的貼近。何老師建議家長在溝通時,別總用“命令式”的語氣。別再說“趕緊收心”“別再玩了”,換成“讓我們一起來整理新學期的課本吧!”“做作業的時間安排你來決定吧!”給孩子點主動權,他反而更愿意配合。要是孩子抱怨“不想上學”,別急著反駁,傾聽孩子想法,先共情再慢慢聊,比硬講道理強多了。
一些小細節也能幫孩子快速適應。比如幫孩子整理學習桌,把舊文具收起來,放上新買的筆和本子,干凈整潔的環境,能讓孩子更有學習意愿。每天花半小時陪孩子讀書,從他喜歡的漫畫、故事書開始,慢慢幫他找回專注力。
“新學期不是要‘緊繃起來’,而是讓孩子慢慢找回學習的節奏。”何老師說,家長不用太焦慮,給孩子點耐心,多些鼓勵,相信孩子們很快就能適應校園生活。
新聞背景:暖心護航新學期
新學期伊始,惠城區教育局將持續深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聚焦開學關鍵期,系統推進心理調適工作,多措并舉助力學生順利適應開學節奏。各學校通過開設心理主題班會、心理講座,幫助學生緩解焦慮情緒;定期開展教師心理培訓,提升全員心育能力;宣傳心理輔導熱線,為有需要的學生及家長提供專業支持。家校社協同聯動,共同營造溫暖積極的成長環境,守護每一位孩子的陽光心靈。
記者藍斐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