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困擾群眾就醫的難題。看病如何才能少花錢、更便捷,更是困難群眾關心的話題。
為進一步減輕我市大病患者、困難群眾醫療負擔,惠州對困難群眾政策內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100%予以救助、大病二次補償報銷之外,從2014年起,我市出臺并不斷優化城鄉居民大病醫療救助辦法,制定《惠州市慈善總會城鄉困難居民大病醫療救助辦法》,開始系統全面地對困難群眾非醫保范圍內自付費用進行二次救助,努力讓困難群眾實現“少花錢”甚至“不花錢”,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據統計,該救助辦法實施至今,惠州全市共使用救助金約1300萬元,救助城鄉困難群眾2500人次,有效減輕了患大病的困難群眾的醫療負擔,進一步筑牢民生醫療救助保障底線。
率先破題
找準“靶向”,對患大病困難群眾精準救助
2021年12月,惠東縣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李安(化名),因患腹膜透析后腹膜炎入住市三級醫院,產生總醫療費用約11.5萬元。在經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救助報銷后,他個人仍需支付14205.97元。最后經過二次救助后,他最終個人支付7103.97元,綜合報銷比例高達93%。
過去,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脫貧路上的“攔路虎”,也是扶貧路上難啃的“硬骨頭”。“補齊醫療短板,讓困難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才能織密織牢健康扶貧兜底保障網,確保‘兜得準、兜得住、兜得牢’。”市慈善總會有關負責人說,我市自2014年便已找準“靶向”,著手對患大病的困難群眾進行精準救助。
2014年初,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出臺城鄉困難人員慈善大病醫療救助辦法。在“政府保基本,商業保大病,社會捐助、慈善救助為輔充”這一精神的指導下,該救助辦法成為繼二次商業補償和困難居民醫療救助辦法后,對困難群眾精準托底的保障手段。
兜底救助
困難群眾個人承擔部分可獲50%救助
救助辦法實施至今8年來,期間多次完善,不斷細化救助內容、簡化救助程序。根據2021年最新修訂的救助辦法,對救助對象一年內合規就醫費用的個人承擔部分給予50%救助,每人年度最高限額3萬元。符合條件的慈善大病救助對象,原則上一年可申請兩次慈善大病醫療救助。
值得一提的是,從2016年開始,全市采取市、縣(區)兩級聯動救助機制,改進完善了醫療救助方式和相關程序。“通俗地講,就是困難群眾可以申請和領取市、縣(區)兩級的救助款。如此一來,既簡化了申請和辦理流程,又方便了困難群眾,減少了困難群眾來回奔波的次數。”該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最新修訂的救助辦法對醫療救助對象進行調整,除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非集中特困供養人員、困境兒童外,還將脫貧戶(原省定建檔立卡戶)家庭成員納入救助范圍。今年1月中旬,惠東縣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張紅(化名),因雙肺炎、雙側胸腔積液、糖尿病等多種疾病入住縣三級醫院,產生住院總費用約22萬元。經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二次補償報銷后,出院時原本需繳納55609.21元的治療費,最后經過二次醫療救助,最終個人支付27805.21元,綜合報銷比例達到87%。
簡化程序
醫療救助保險服務系統上線實現“一站式”結算
繁瑣的醫療救助保險報銷手續,常讓患者兜兜轉轉、四處奔波,對困難群眾而言,更是難上加難。
為破解這一難題,2018年4月起,惠州市醫療救助保險服務系統正式上線。這標志著,全市困難群眾無需主動申請、提交材料、等待審批、墊付資金,就可享受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
當年3月底,年過七旬的惠城區三棟鎮鹿頸村村民范送友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治療7天,共產生醫療費用32011元。由于他是低保戶,符合我市困難群眾二次醫療救助條件,最終可報銷總額為29824元,比例達到93%。范送友告訴記者,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除了備好資料、墊錢,還要等審批,沒個把月時間根本批不下來,這給本來就沒多少錢周轉的他帶來了困難。
而惠州市醫療救助保險服務系統的上線,改變了范送友報銷難的狀況。該系統錄入了全市所有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信息,范送友在接受二次醫療救助時,在出院結算時即可一站式報銷。從打單結算,到核實、報銷費用……整個過程只需兩三分鐘。
“困難群眾醫療救助保險服務一站式結算,也是我市在全省首推舉措。”市慈善總會有關負責人說,程序的簡化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是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創新舉措。
記者游璇鈺 通訊員高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