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十周年前夕,惠州市民政局在市救助管理站舉行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特邀監督員座談會暨聘任儀式,邀請10位相關人士組成第三方監督力量,實現救助管理工作與社會監督評價體系的互動。
監督員來自社會不同領域
記者從聘任儀式上獲悉,本次受聘的10名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特邀監督員來自社會不同領域,包括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國家公務人員、企業人士、公益人士等。上述人員通過組織推薦、個人自薦,經市民政局研究并向社會公示后最終確定,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作為特邀監督員,我們將全面學習掌握救助管理工作的政策及工作機制,做好救助管理工作的相關調研工作,對我市救助管理工作提出具有建設性和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市人大代表、惠州市公民伙伴社工服務中心負責人鐘英紅在座談會中發言表示,她將做好我市救助管理工作履職情況的監督者和指導者,對該項工作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傳遞好社會公眾對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做好救助管理工作成效的宣傳者,為推進全市救助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市救助站去年救助1207人次
聘任儀式上,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為特邀監督員頒發聘書。他指出,我市建立并實行特邀監督員制度,是新形勢下高標準、高質量做好流浪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關鍵一招。他提出,要提高認識,進一步增強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通過建立特邀監督員制度,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滿意度,更加有效地保障人民群眾對救助管理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更加有力地維護流浪乞討人員合法權益,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上促進救助管理服務質量提升。要健全機制,進一步豐富行風監督的形式,各救助管理機構要在虛心聽取監督員意見建議的基礎上,認真梳理存在的問題,制定整改方案,落實整改措施。要加大宣傳,營造救助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圍,通過各種媒體廣泛宣傳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的相關法規,使對流浪乞討人員實行由救助站無償救助的政策家喻戶曉,教育人們樹立理性的施舍意識。
會上,市救助管理站負責人作相關工作介紹。該負責人透露,去年,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1207人次,其中街頭救助306人次,為146名走失人員成功尋親,并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滯留人員身體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對已查明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員,開展協助返鄉工作。
會后,市救助管理站領導帶特邀監督員們參觀站內服務設施,詳細介紹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流程、站內照料對象服務和日常照料情況。
記者游璇鈺 通訊員廖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