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志愿者派送物資。記者吳曉程 攝
10月3日以來,惠城區部分區域實行臨時管控,其中小金口街道幾個封控區域居民不出戶,他們的生活物資保障也牽動著大家的心。10月7日下午,惠州日報記者來到位于小金口中學的一個封控區域生活物資配送點,并記錄下了進入記者視線的人和事。 穿上防護服,按程序掃碼登記,經過兩道卡口,記者進了小金口中學大門,和平日師生穿梭的情況不同,現在校園里是一片“車海”,各種大貨車繁忙而有序地出入,一排排快遞“電驢”在球場邊待命。 在物資存放點,記者見到了該配送點負責人。由于現場工作量大,負責人只能斷斷續續地回應記者的問題。邊走邊聊中,記者了解到該配送點是10月6日下午才設置,由惠城區科工信局負責協調,7日當天收到市、區防控辦物資保障組送來的16000份“愛心禮包”,下午開始陸續發放。 “‘愛心禮包’主要提供給高風險區居民,優先滿足困難群眾和特殊人群,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該負責人介紹,在配送點有來自順豐、京東、德邦、郵政、極兔等快遞企業的112名志愿者,以及惠城區各機關單位的30名工作人員,主要負責附近3個封控區域的物資配送。 來到學校門口的物資配送區,剛剛還沒幾個人的區域變得繁忙起來,二三十名快遞小哥熟練地穿上防護服,把一箱箱“愛心禮包”搬運到“電驢”上。防護服上“共同努力”“必勝”等字眼溫暖而有力量,很快,這種力量將會傳遞到封控區的每一個角落。 記者掂量了下“愛心禮包”,手感大約六七斤重,“愛心禮包”里面有牛奶、面包、蘋果、胡蘿卜、掛面、自熱米飯等。據一旁的工作人員介紹,里面的物資搭配每天會有所不同,這樣更能滿足群眾的不同需求。 “嘀嘀”,一輛快遞“電驢”從記者身邊經過。記者連忙伸手,示意跟隨他們一起去看一看,兩位極兔快遞小哥欣然同意,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項,就出發了。 迎著午后的陽光,跟隨一顛一簸的小“電驢”,來到了小金口園丁街的吳大爺家。吳大爺和老伴帶著6個孫子孫女在家,打開院門,只見孩子們在院子里快樂玩耍。快遞小哥放下東西,隔著院門招呼了幾聲,準備離開的時候,吳大爺擺了擺手,口中不停地說:“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很快就能戰勝疫情了”。 過了一會,快遞小哥來到了孕婦黃女士家門口。因為疫情來得突然,黃女士愛人來不及趕回,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她撥打了求助電話,街道工作人員及時安排志愿者送來急需物資,當天已是第二次來了。 “謝謝!看到你們,我就更有信心了,有困難還會打你們電話的。”黃女士看到記者胸前的工作證,以為記者是街道工作人員。而聽到黃女士的話后,記者不再表明身份,決定“冒充”一回工作人員,隔著防護服大聲回答:“好,有困難你盡管打!” 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記者和快遞小哥告別的時候,他們還剩下最后幾個禮包沒送完。他們和記者揮揮手,騎著小“電驢”一溜煙就跑遠了。 記者歐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