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前夕,惠州日報記者走訪市民家庭、公益隊伍等發現,尊老、敬老、愛老、助老蔚然成風,讓傳統節日——重陽節的意義更為豐富。
故事1
家有百歲老人其樂融融
家住惠城區江南街道下角的百歲老人李新,是社區里的壽星和名人。當惠州日報記者來到老人居住的小區門口,詢問門衛百歲老人李新的住址,門衛熱情說出老人的門牌,并說“這一帶大家都認識他”。
李新為街坊鄰里熟悉,一是因為他是長壽老人,二是因為他是老兵、歸僑。多年來,李新喜歡打太極拳、練習書法,身體一直很硬朗。今年雖然已近104歲,但講起話來中氣十足,神采奕奕,且思路清晰,對往事記憶猶新。
李新大兒子、78歲的李思貴說:“老人既是歸國華僑,也是老戰士和退休教師,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寶’。”李新退休后前十多年,是和李思貴一起居住,后來與小兒子李思東一起生活,定居在下角。
如今,李新的玄孫已經出生,一家五代同堂,其樂融融。
李新的小兒子李思東,今年74歲,負責老父親的一日三餐和日常護理工作。“平日里,老父親在小區活動,要外出的話,如見老戰友等,主要由我陪同。”
李思東的女兒嫁到佛山,每隔一個月會過來惠州看望爺爺李新,同時她還是一個營養師,平時會協助制定適合老人家的食譜。
“作為一名歸僑,黨和政府都很照顧我,兒孫們也孝順,我這一生沒什么遺憾。”李新說。
故事2
志愿者10年定期走“親戚”
惠城區水口街道萬盧村村民李國修,今年87歲,是“五保戶”,平時在家種些大蕉和蔬菜,日子平淡。最近10年,公益力量的幫扶,讓他的晚年生活充滿陽光。
2012年夏天,惠州市紅棉慈善會會長李鴻國在水口走訪,無意中得知李國修老人獨居在破陋的老屋里。老人的夙愿,是想把這間他居住了大半輩子的祖屋修葺一番。李鴻國在志愿者隊伍中發起倡議,籌集了幾萬元善款,還找來建筑工人,幫老人修葺老屋。幾個月后,李國修迎來晚年最高興的日子——他的房子修葺一新。志愿者們還為老人舉行入伙儀式,看著亮堂堂的新裝修的房子,老人興奮得整夜未眠。
此后,市紅棉慈善會的志愿者們像走親戚一樣,定期探望慰問李國修,成為老人的“貼心人”。2021年,李國修摔傷臂膀,后漸漸好轉,但生活稍有不便,志愿者們又想辦法進一步幫扶,讓老人生活恢復正常。
10年的幫扶,志愿者“親戚”定期到來,讓李國修老人的晚年不孤獨。李鴻國表示,市紅棉慈善會也帶動了不少志愿公益隊伍到鄉村去開展公益活動,并定期“探親”。這些“黃馬甲”“紅馬甲”,成為鄉村一道亮麗風景線。
記者侯縣軍 曾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