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玲幫老人穿衣。
說起養老院,你可能會想到一群老人哼著小曲跳跳舞,或三三兩兩圍坐一起下棋……在惠陽淡水司前社區的一條老巷道里,“頑童養老院”卻鮮有這樣的熱鬧。這里接收的老人90%以上屬于生活無法自理、無法行走、無法言語以及需要借助醫療儀器生活的老人。創辦人鄧旭興是一名80后退役軍人,他說,這里幾乎是老人們人生的最后一站,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心用情守好最后一程,讓老人體面、干凈而有尊嚴地離去。 選擇養老行業源于志愿服務 鄧旭興老家在惠東,2018年來惠陽淡水創業,先后開了家政公司和養老院。這家養老院位于司前社區,共有八層樓,總利用面積3000多平方米,目前啟用了4層。他說,中國社會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如何安排老人的晚年生活是很多家庭面臨的重大考驗。 之所以選擇養老行業,源于五六年前做志愿者慰問老人時所見的一幕幕情景,有的老人生病躺在床上,子女不在身邊,生活非常艱難;有的老人因為各種原因無法住進敬老院……“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我們。”做了市場調研后,鄧旭興跟伙伴們創辦了這家集醫、養、康、護、臨終關懷等于一體的護理型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護理、健康管理、康復護理等服務。 有時候,高昂的醫藥費花了,并未帶來生存期的顯著延長,病人的生存質量反而降低。鄧旭興說,送老人到這里的家屬,一般都作好了“老人不久就會離世”的打算,也就是說,在這里老人們會度過人生最后的時期。 “臨終不是等死,而是好好活到終點。根據養老院的定位,我們提供醫療、護理及心理三方面關懷,緩解老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質量。”頑童養老院院長郭敏玲是一名80后,她介紹這里的護工工作是幫助老人如廁、喝水、進食,協助長期臥床老人翻身;對一些大小便失禁的老人,要給老人清理大小便、換衣服、擦洗身體……實現24小時全方位護理。 記者在午餐時間看到,少量生活能自理的老人都已穿戴整齊、坐在飯桌旁吃飯,而大部分失能老人則坐在輪椅上,等待護工一口一口地喂食,或者將食物打成流食后,通過注射器、胃管喂進去。 護理這一群老人辛苦程度不言而喻,“但這份工作和事業能為別人的生命畫上圓滿句號,得到家屬們的感謝和認可,意義也不言而喻。”郭敏玲說,有的老人進來時滿身褥瘡,經過精心護理,褥瘡全部愈合;有的老人剛來不愛說話,護工們逗他們開心、陪他們聊天,老人臉上漸漸有了笑容;還有的老人通過精心照顧和心理輔導,兩三個月恢復了言語,家人又將其接出院,皆大歡喜。 當然,這里面對更多的是死亡。郭敏玲說:“一開始自己也會害怕。”她說,經歷過第一次慌亂之后,大家就有了經驗——以自己的從容,來換老人的安詳放松。 每當老人彌留之際,她會跟一些護工坐在床邊,拉著老人的手說一些安慰的話,同時,另一幫人撥打120、聯系家屬……事后,護工為過世的老人輕擦身體,換上干凈衣服。“看到老人安詳而干凈地離世,我真的很感謝院長和護工們。”一位家屬特意送來錦旗說。 將通過黨建促業務發展 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2023年1月,惠陽區出臺《惠州市惠陽區養老服務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提到:2021年,惠陽區60周歲以上戶籍人口數量為4.9萬人,2016年至2021年的年增長率約為3%;預計到2025年,惠陽區60周歲以上戶籍人口將超過6萬人。為此,惠陽計劃建立完善“以家庭照顧為基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服務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引導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養老服務行業。 鄧旭興從政策與現實中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決定。他所開辦的養老院也因“陪伴老人在寧靜祥和中走完人生最后旅程”而被家屬認可,口口相傳。目前,他有了更進一步的工作計劃,前不久,養老院成立了黨支部,他想通過黨建引領業務,狠抓護理隊伍建設;也計劃引入志愿者力量,進入院內互動,給老人們帶來更多歡樂。下一步,還將組織到各社區進行養老文化宣傳、開展健康養老公益活動。 文/圖 記者李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