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在惠陽區救助管理站內,隨著陜西13歲走失少年周某軒與父母緊緊相擁,一場跨越千里的愛心救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近年來,惠陽區救助管理站始終堅守“自愿求助、無償救助、主動關愛”原則,用愛與科技為這些在外的“漂泊者”照亮回家路。去年,212人次受助人員在該站得到悉心照料與幫助,26名流浪乞討精神病人在救助站的不懈努力下尋親返鄉,書寫著城市的溫情篇章。
科技與愛心接力,走失少年找到親人
日前,惠陽區救助管理站接收了一名由警方護送的走失少年。少年自稱“周某軒”,然而,由于精神狀態不佳且懷有較強防備心理,始終無法提供準確的身份信息。救助站第一時間啟動身份甄別工作,心理咨詢師運用專業技巧,通過耐心心理疏導、細致面談溝通以及巧妙聯想引導,逐條記錄下少年透露的零散信息。與此同時,公安部門人臉識別系統快速比對全國數據庫,DNA樣本被直送刑事技術中心,行動軌跡大數據分析同步展開,各方力量如同緊密咬合的齒輪高效運轉,只為幫少年找到回家的路。
工作人員從蛛絲馬跡中初步分析“周某軒”疑似陜西籍。惠陽區救助管理站在“今日頭條”“抖音尋親”等六大平臺發起“全網尋親總動員”。借助精準地域推送技術,尋親信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在惠陽區的陜西籍務工人員中擴散開來。一時間,微信群里不斷有人轉發,大家紛紛在評論區留言,表達關心與祝福。抖音話題“幫陜西少年找家人”的熱度迅速攀升,播放量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高達68萬次。蝸牛公益等組織也積極響應,推文閱讀量超45萬次。信息發布后僅6小時,陜西省寶雞市一名志愿者成功聯系到少年的父母周某軍、張某妮。
原來,該少年幼年時因意外墜落導致智力受損,此次獨自外出后不幸迷路走失。父親周某軍接回孩子時激動地表示:“從陜西老鄉會看到視頻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有希望了!”他對所有參與尋親的熱心人士表達了衷心的感謝。
去年助26名流浪精神病人與家人團圓
在城市的喧囂與繁華背后,總有一些人迷失方向在外漂泊。他們或是意外走失,或是因疾病與家人離散。周某軒與親人的團圓,是“科技+公益”跨區域協作的成功典范,也是惠陽區救助管理站多年來助力失散家庭團聚的生動縮影。
回顧2024年,一系列尋親成功的案例令人倍感溫暖。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籍流浪乞討人員賴某某滯留惠陽近10年,2024年3月,尋親小組憑借一首家鄉民謠精準鎖定其籍貫,成功助其尋親;5月,滯留近8年的東莞茶山籍流浪乞討人員陽某某,借助祖籍分析技術踏上了返鄉之路;8月中旬,滯留近12年的江蘇省徐州市流浪乞討人員葉某某,在線索整理和志愿者團隊的幫助下,通過錄制尋親視頻終于與家人團圓。
近年來,惠陽區救助管理站按照“自愿求助、無償救助、主動關愛”原則,通過詢問甄別、核實身份、聯系親屬、教育引導、接送返鄉等全流程救助服務模式,不斷拓展職能、提升服務效能,為受助人員提供多元救助服務。2024年,站內救助受助人員212人次(其中緊急轉送醫療救助20人次),提供購票返鄉車票143張,接聽和處置24小時救助熱線群眾求助咨詢電話159次。
該救助站根據依法救治、救助原則,扎實做好流浪乞討危重病人及精神病人的身份甄別和接領送返工作,助力26名流浪乞討精神病人尋親返鄉,其中5人由家屬接回,18人護送到廣東省第一救助安置中心并返鄉,3人省內護送返鄉。該救助站始終秉持“消化存量,減少增量”的目標,探索創新尋親手段,幫助落戶安置人員與家人團圓。2024年,已幫助5名落戶安置人員尋親返鄉。
惠陽區救助管理站站長劉淑芬介紹,目前仍有18名(男性11名、女性7名)落戶安置人員在惠陽區心理康復醫院托養。救助站將繼續以保障特殊人員合法權益為核心,進一步提升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在全力做好救助對象照料服務、尋親返鄉、落戶安置、送醫救治監管、檔案管理等各項工作的同時,積極探索傳統尋親與祖籍分析技術相結合的新模式,努力實現“低滯留率、低安置率、高周轉率”的工作目標,讓更多在外漂泊者早日回到家人身邊,共享團圓的溫暖。
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陳海燕 練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