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滿綠植鮮花的陽臺美了環境和心情。記者許文昌 攝
走進惠陽區淡水街道太東棕櫚泉小區石林敏家的露臺,花香撲面而來,給人滿滿的“松弛感”:七八米長的陽臺種滿了植物,格外美麗。石林敏還報名參加了淡水街道白云社區舉辦的第二屆“最美陽臺”評比活動。
今年,惠陽區在32個社區開展“歸善花開”綠美行動,遵循“黨建引領、群策群力、示范帶動、共建共享”的原則,對公共區域、樓宇庭院進行綠化美化提升——公共區域空間實施“微項目”,打造口袋公園等“微景觀”;樓宇庭院通過植綠、栽種花卉、擺設盆栽等立體綠化方式,推進城市擴綠興綠,拓展市民休閑空間,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品質。
種花植綠美化環境和諧鄰里
鳳仙花、天竺葵、繡球花……石林敏的陽臺種了數十種綠植鮮花,擺放錯落有致,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鮮花錦簇,各種花卉“你方開罷我登場”。小花園里十多株不同品種的仙人球,有三四株已經開花了,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這里的仙人球是一些朋友送的,它們可以開出不同的花,照料起來也簡單,要注意控水。”石林敏最近“種草”了仙人球,常常在網上看別人的種植心得,如今也小有所成,仙人球成為家中陽臺的“頂流”。
自2014年住進淡水后,石林敏與丈夫都喜歡栽花植綠,陽臺成了夫妻倆種植綠植鮮花的區域,工具、肥料等應有盡有。石林敏說,每天要花一個小時來打理陽臺的綠植,高溫天氣還要澆水兩次,對各種花草的打理也是了然于胸,這種“沾花惹草”的日子讓她感受到了歲月靜好。
御瓏名苑小區黨支部曾聯合小區物業管理公司開展種花美化環境活動,得到居民的認同和支持,家長紛紛帶上小孩在小區公共區域種植三角梅等花卉,每棵三角梅還掛上了小孩的名字。該小區黨支部書記劉學政說,這樣既美化了環境,也激發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促進了鄰里和諧,引領了一種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淡水街道白云社區,像石林敏這樣對自家陽臺、庭院等進行綠化美化、增綠添綠的家庭有很多,他們用行動踐行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為“綠美惠陽”貢獻力量。
白云社區位于淡水街道西面,臨近深圳,轄區內有20個住宅小區,常住人口約1.3萬人。早在2020年,白云社區召集12個小區物業負責人開展“白云花開”倡議交流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認可。
此后,白云社區發揮“部門下沉 共建一流”機制作用,聯合區人社局、社保局等一起整治環境,種花美化居住環境,并贈花支持開展“最美小區”“最美陽臺”等評選活動。
淡水街道白云社區黨總支書記陳浪清說,白云社區多是新建的樓盤小區,居民來自五湖四海,由各個小區黨支部組織起來,通過共同栽花植綠這根紐帶,搭建起社區居民溝通交流的橋梁,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主要美化提升公共區域和樓宇庭院
夏日炎炎,夏花燦爛,“推窗見綠”“轉角遇花”成為惠陽市民的日常。
進入7月,惠陽淡水半島濱水公園里,花兒競相綻放,蝴蝶、蜜蜂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宛如一幅生機勃勃的絢麗畫卷。
今年,惠陽在全區32個社區開展“歸善花開”綠美行動,常態化、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綠化美化工作,植綠栽花,持續提升城市顏值。
“歸善花開”綠美行動主要包括公共區域美化提升和樓宇庭院美化提升,其中公共區域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四小園”建設等工作,整合利用公共區域空間,實施“微項目”,打造口袋公園等“微景觀”;樓宇庭院結合“美麗庭院”建設,在各級黨群服務中心、住宅小區、居民自建房、商業樓宇、商圈開展植綠栽花活動,探索空中增綠添彩,鼓勵引導社區居民在陽臺、露臺、窗臺、屋頂花園、庭院等開展植綠、栽種花卉、擺設盆栽等,并推動以點帶面,示范帶動小區、片區整體綠化美化提升。
位于淡水人民四路與河壩路交界的上萬平方米橋頭綠地,升級改造為“口袋公園”,今年初建成開放,新建了中心廣場、地臺花園、陽光草地等,并設計不同的功能空間,營造優美舒適的游玩休憩環境。
“這個公園現在太美了,特別是旁邊的淡水河在陽光下波光粼粼,風景非常美,約上姐妹來散步好愜意啊!”從湖南來惠陽定居的胡春娥對公園建設贊不絕口。
惠陽區委組織部統籌指導全區開展“歸善花開”綠美行動,將用好“書記面對面”“萬家大走訪”等制度機制,依托社區大黨委、“部門下沉 共建一流”、“黨員回家、服務萬家”等平臺載體,發揮黨員干部先鋒帶頭作用,廣泛發動轄區各類組織、社區居民發揚主人翁精神,共建綠美、和美家園。
結合探索增加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工作,惠陽將采取“集體經濟分配、財政獎補、社會支持”相結合的方式,為社區開展“歸善花開”綠美行動提供支持,今年底取得明顯成效,并評選一批樣板區域和示范點。
記者黃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