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優居,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新版《住宅項目規范》(以下簡稱《規范》)5月1日已正式實施,這一強制性規范提出了要造“好房子”,并從安全、舒適、綠色、智慧四個維度對“好房子”進行了詮釋,針對層高、電梯配置、隔音標準、適老化設施等多個方面提出具體標準。
房企營銷新賽道 比拼“好房子”
層高不低于3米、4層及以上住宅需設電梯、增強墻體和樓板隔聲性能、每套住宅都有滿足日照標準的房間……《規范》要求新建住宅從多個維度提升居住體驗。近日,記者走訪多個在售新房樓盤發現,各項目不約而同地在居住體驗上做文章,進行了各具特色的“好房子”實踐。
走進市區江北一房地產項目的樣板間,3.1米的層高確實使室內空間疏朗開闊。“目前新規的層高標準是3米,但我們做到了3.1米。”該項目銷售經理浦曉玲表示,他們一直在踐行“好房子”理念,除了層高以外,更以2.5的低容積率、最大100米的樓間距,采用多開間朝南以及大窗設計,讓社區居住感更舒適,房子光照更足。
房子隔聲性能如何,一向是住戶關注的重點。浦曉玲稱,該項目采用隔音性能好的雙層中空LOW-E玻璃和斷橋鋁門窗,減少外界喧囂對住戶生活的干擾。
“好房子”指標為購房者提供置業參考
隨著《規范》的落地實施,新建住宅層高不低于3米,電梯配置、隔音降噪、無障礙設施、消防安全、適老化等方面的眾多指標,已成為購房者置業時的參考標準。
“我的第一套房子層高是2.8米,總覺得房子層高偏低,裝修也不敢吊頂。”準備置換房產的伍小姐說,《規范》規定新建住宅層高不低于3米,這20厘米的提升,能給居住者帶來完全不同的居住體驗,所以層高達標與否,是她目前選擇新房的首要標準。此外,由于家里有老人,她希望樓盤要多增加一些適老設施,居住會更安全、舒心。
同時,在伍小姐看來,項目建設完成后,房子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物業管理水平的優劣。她認為,要真正住上“好房子”,還必須有好的物業服務做保障。
“我們理解的好房子不只是建筑品質,還包括物業貼心服務。”一房產項目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真正的“好房子”既要達到品質硬指標,也離不開“軟實力”的支持。
催生“好房子”入市 激發市場活力
《規范》施行后,很多人關注房地產市場會發生哪些變化。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住宅國家標準的提升將對房地產行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規范》將倒逼房企從產品標準、研發、迭代的全周期出發,不斷加大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建造技術的應用。更加細分多元、層次豐富的市場,將激發改善性購房需求潛力。
“新規實施,是推動住宅品質升級的關鍵一步,對房企和市場都將產生積極影響。”世聯行惠州地區前期顧問及市場研究中心總監劉欣認為,《規范》不僅是技術標準的提升,更是推動行業升級、激活改善需求的關鍵引擎,為市場注入“供給優化-需求釋放”的良性循環動力,引領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對房企而言,這是明確的轉型信號。劉欣表示,《規范》抬升了住宅基礎品質的門檻(如3米層高、4層以上設電梯、提升隔聲),直接壓縮了依靠降標減配的低成本競爭空間。這倒逼房企必須將資源聚焦于產品力提升和精細化營造,通過優化設計、選用高效材料和管理來消化成本,將競爭賽道轉向真正的“好房子”打造。長遠看,這有助于行業告別粗放,走向以品質為核心的健康競爭。
惠州中原研究院負責人賀雪梅也表示,房企必然會按照《規范》要求執行,而許多正在“醞釀中”的項目不僅會遵循這些基本規范,還計劃打造比《規范》標準更高的“第四代住宅”,市場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好房子”供購房者選擇。但如此一來,市場上一些自身條件相對弱的存量房生存空間將受到進一步擠壓。
“對市場而言,新規正面效應清晰而直接。”劉欣解釋,首先在于確保基礎品質,《規范》能顯著減少“先天不足”的新房供給,讓購房者輕松獲得符合現代生活基本需求的住房。其次,精準匹配改善需求,《規范》直擊改善型購房者核心痛點,高層、電梯配置、隔音等“硬指標”的升級,大幅增強了新建住宅的吸引力。最后,激活置換需求,隨著符合《規范》的“好房子”逐漸成為市場主流,那些居住在無電梯、隔音差、設施落后的老舊小區中的龐大群體,置換升級的意愿將被有效激發。特別是在人口老齡化和居民對居住品質要求日益提升的背景下,《規范》加持下的品質住宅將成為吸引改善型買家入市的強大動力。
記者鄔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