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區基金遇上了大亞灣西區街道“微需速辦”機制,會帶來哪些變化?在新惠社區錦河灣小區,一段讓居民頭疼的50米坑洼路,從上報到修葺一新,只用了不到一個月;而在龍光社區,第九小學門前新增的減速帶,從資金申報到施工完成,也僅用了25天的時間。
這一效率,得益于兩股力量的協同:社區基金提供了“資金活水”,讓各村(社區)黨組織在發現問題后即可啟用,無需等待年度預算周期;“微需速辦”機制則構建起服務閉環,通過建立問題清單、明確責任人、限時辦結、事后回訪與考核,確保每個問題都有人管、能落實。兩者緊密結合,兩年來,累計將轄區11個社區基金共85.19萬元用于各項民生實事。
值得一提的是,社區基金源于社會捐贈,其使用效果也形成一種良性督促——社區服務越好,越能吸引各界捐款;服務不佳,籌資自然受影響。這一機制在快速解決“關鍵小事”的同時,也在持續推動著基層服務品質的提升。
“微需速辦”機制讓解決民生實事“不繞彎子”
“在社區基金的基礎上,通過建立民生實事問題清單,倒逼各村(社區)黨組織更快辦成事!”西區街道辦相關負責人如此概括“微需速辦”機制的作用。這套機制以社區基金作為財力支撐——區慈善總會和社會多方匯成的資金活水,讓基層“手里有牌”;同時緊扣“民生實事清單”,為每件事指定負責人、卡死時間點,做到不繞彎子、不踢皮球,直擊要害。
作為大亞灣毗鄰深圳坪山的“雙城生活”節點,西區街道在95.8平方公里的轄區內,管理著超過52萬人口、536家工貿企業,日均吸納約15萬深惠通勤人群,還聚居著大量從一線城市退休隨遷的“銀發族”。多元的人口結構與活躍的個體經濟,在帶來發展動力的同時,也形成了“人多、企多、需求多”的治理壓力。社區基金的出現,恰為這片高流動性、高復雜性的治理場景注入了持續的資源活水。
2024年,西區街道全面推行“微需速辦”機制,將原有的治理壓力逐步轉化為“資源活、響應快、辦法實”的治理能力。“發現問題第一時間上報街道,街道會根據事情難易程度給我們限定時間完成。”新惠社區黨支部書記伍靈犀表示,一方面,社區基金制最顯著的改變在于資金響應速度——不再需要等待次年撥款,從上報到資金撥付使用不超過20天;另一方面,街道將“微需速辦”工作成效納入社區年度考核,讓“干好干壞不一樣”,以此激勵社區干部擔當作為。
社區基金精準投放兩年辦成31件民生實事
動作快了,群眾的熱情就高了!
“幸福就是我們剛討論這條小路坑洼不平,很快就修好了!”居民李女士的這番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日前,新惠社區積極響應群眾反映,僅用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錦河灣小區北門一段50米坑洼小路的修復。這樣的效率也體現在其他民生實事中:新聯社區為6個特殊家庭開展居家微改造,從申報到完工僅用30余天,就完成了電線更換、節能燈與坐式馬桶安裝等一系列安全改造;美韻社區從申報到撥款用時7天,為3名非戶籍人員發放每人1000元的人文關懷慰問金……
兩年來,西區街道轄區內11個社區基金共籌集資金85.19萬元,其中43.37萬元已投入解決31件民生實事。社區基金的精準投放,撬動了轄區企業與熱心居民的參與熱情。以龍光社區的“社區合伙人”模式為例,惠州市佳田食品有限公司、惠州市喜點食品有限公司及龍光商業廣場藍鯨世界等企業通過定向捐贈、提供愛心驛站場地等方式加入,形成了“企業捐贈—社區服務優化—企業品牌提升”的良性循環。
今年10月,在一場由美韻社區基金、碧桂園物業與熱心居民共同出資舉行的“百家宴”上,碧桂園生活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亞灣分公司相關負責人黃鑫道出了許多支持者的心聲:“我們愿意把真金白銀投入社區基金,是因為真切感受到了服務的質量和誠意。”
對此,西區街道辦相關負責人點明了其深層意義:“社區基金扮演著雙重角色:它既是社會資源的‘蓄水池’,更是基層服務的‘試金石’。涌入的資金越多,代表居民和企業的期待越高——這既是一種壓力,更是驅動服務持續升級的動力。”
記者黃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