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上百個工地塔吊林立,多個項目陸續投產,千億級現代產業新城雛形漸現。記者李松權 攝
大亞灣石化區,恒力(惠州)PTA、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宇新化工等重點項目建設現場,施工機械揮舞巨臂,園區展現澎湃活力;惠州新材料產業園,百利宏、同方、TCL、興長等重大項目用地成功掛牌出讓,預計總投資超百億元;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上百個工地塔吊林立,多個項目陸續投產,千億級現代產業新城雛形漸現……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將“高質量發展實現新進步”作為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主要目標之一。對此,惠州深刻把握省委與時俱進深化“1+1+9”工作部署,搶抓高質量發展機遇,聚焦發展實體經濟,堅持做大經濟總量,快速提升發展能級,打造更具競爭力的“2+1”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提高綜合競爭力,努力打造廣東經濟增長新支撐。
不久前出爐的1~4月份經濟數據顯示,惠州的發展勢頭強勁,在12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5項排名珠三角第一、4項排名全省前三,其中工業投資增速持續保持全省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保持珠三角第一。
工業投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擴內需穩外需并舉塑造強大市場優勢;全面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的戰略優勢。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惠州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聚焦發展實體經濟,發力“2+1”現代產業集群,打造“3+7”工業園區,大項目、好項目紛至沓來,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建設新型工業強市邁開大步,跑出高質量跨越發展“加速度”。2021年,惠州GDP接近5000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成為繼廣深佛莞之后廣東又一個“萬億工業大市”。
今年以來,惠州重點實施產業競爭力提升工程,堅持大抓工業發展,堅定實施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2+1”現代產業集群,加快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世界水平數字產業基地、大灣區清潔能源中心,打造道地藥材和嶺南特色中藥材原料產業基地,筑牢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基礎。
——堅持發力工業,投資增長更快、結構更優。今年1~4月,惠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6%,增速居全省第二、珠三角第一;其中,工業投資延續高速發展勢頭,增長65.4%,增速居全省第一,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比達41.0%。
——聚焦集群戰略,產業穩中增長、齊頭并進。今年1~4月,在“2+1”現代產業集群中,電子信息產業增長9.7%,石化能源新材料行業增長13.9%,生命健康制造業增長6.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725.5億元,增長10%,排名珠三角第一、全省第三。
“我們堅持制造強市不動搖。”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人表示,將持續鞏固提升“2+1”現代產業集群水平,積極尋找電子、石化兩大支柱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橫向拓展“2+1”產業鏈的關聯產業,形成區域或細分領域的領先優勢,以穩固、優質、高效的產業鏈提升產業供給能力。
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超40%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強省建設,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廣東路徑”,做強關鍵鏈條提升創新整體效能。
惠州將科技創新作為區域競爭中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出路。今年以來,惠州聚焦創新驅動發展,實施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依托大產業大平臺,緊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
——創新賦能,推動高質量發展。創建全鏈條階梯式創新主體培育體系、探索實施“揭榜掛帥”制度、調動創新資源解決主導產業“卡脖子”技術問題……一系列積極措施密集實施,惠州逐步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打造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的首選地,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科技引領,制造走向智造。今年1~4月,全市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2.6%,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66.2%;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7%,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41.6%。
——支持創新,企業發力科研。德賽西威向系統級封裝領域拓界,成為國內汽車電子領域首家部署SIP業務的企業;欣旺達將電動汽車電芯研究院落戶惠州新能源產業基地,集聚一批高端科研人員……今年1~4月,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先進制造業投資增長83.7%,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69.8%,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1.3%。
“要實現建筑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必須加大建筑行業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減碳。”省黨代表、中建鋼構廣東有限公司設計研究院工程師王煥表示,將積極擁抱創新、堅持創新,致力智能建筑、綠色建筑技術研究開發,將新專利運用于實踐中,加速實現建筑業綠色低碳發展。
持之以恒抓園區抓產業抓項目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做實做強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
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下,惠州搶抓“雙循環”以及“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堅定不移穩增長、穩投資、穩預期,錨定目標,心無旁騖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確保經濟發展底盤更穩、勢頭更強。
“我們堅持在惠州深耕,發展的信心更足了。”正威國際集團博羅項目總裁唐毅輝表示,正威(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將加快建設步伐,結合正威國際集團資金、人才、技術、經營等優勢,助力惠州積極融入“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先行一步的惠州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指出,惠州制造業產業鏈和供應鏈效應明顯,發展后勁可超越預期,通過產業鏈的持續完善,對就業、消費、投資、出口帶來最大限度的穩定作用;與此同時,惠州是深圳都市圈與廣州都市圈交匯重點區域,將成為大灣區經濟向上穩增長的重要城市之一。
“惠州是大灣區東岸戰略腹地,有基礎有條件在服務全省大局中抓住機遇,承載更多產業和人口,發揮價值創造作用,成為新增長極。”市委黨校科研部主任、經濟學博士黃忠平表示,惠州要錨定省委對惠州的要求和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目標,采用針尖戰略、壓強原則、二八定律,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持之以恒抓園區抓產業抓項目,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推動萬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形成,努力實現逆勢突圍、脫穎而出,為廣東做實做強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提供強力支撐。
記者李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