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區行政服務中心的辦事大廳,工作人員為市民辦理業務。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不斷為企業“松綁”,為老百姓“解絆” 作為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窗口”單位,區政數局在創新高效便捷政務服務,簡政放權審批改革,打造惠企服務新模式的同時,不斷完善智慧大腦硬件設施,推進智慧應用建設賦能城市治理、政務服務,強化服務環境監察實效,助力營商環境優化。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持續深入推進企業開辦一網通辦改革,建立各部門間線上線下高效協同工作機制,實現企業開辦“一網、一門、一次”全流程辦結,完善優質便利的涉企“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推動惠城區項目庫全鏈條信息服務平臺升級優化,實時動態監管工程建設項目生命周期,提高項目推進效率,完善信用承諾和容缺受理制度,形成時、空、事、數多維度融合的服務平臺。 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方面,區政數局以企業、群眾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各級政務大廳空間設置和功能區劃,使政務大廳更加智能、便民;推動“一門一網”綜合窗口改革,不斷提升窗口服務質量及服務標準,提升綜合窗口工作人員服務意識和業務能力。 談到接下來的工作,陳光說,區政數局將圍繞落實惠城區優化營商環境“828”行動方案,融合“惠幫辦”“企業困難直通車”“12345”市民熱線等多渠道,更加全面收集企業需求和群眾訴求信息,通過部門間工作協調機制和跨層級的聯席會商制度,不斷為企業“松綁”、為老百姓“解絆”、為市場“騰位”、為辦事“提速”,全心全意當好企業的“店小二”。 擦亮政務服務特色品牌,加強數字政府人才隊伍建設 在數據鏈接跳動中,政務服務延伸到山區鄉村群眾家門口。“這臺機器太好用了,辦事比以前方便很多。?”橫瀝鎮墨園村村民朱志權在家門口的“粵智助”政府服務自助機上就可以開證明、打印材料,原來“折騰半天的事兒”現在幾分鐘就可以辦好。 這是區政數局推動服務資源深入基層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區政數局重點抓好群眾最關心最需要的服務事項,以實現“辦事不出村”“最多跑一次”為目標,持續擦亮政務服務特色品牌。 針對企業和群眾“上班沒空辦、下班沒處辦”難題,惠城各政務服務大廳開展“延時辦”,推行“午間不間斷”“周六不打烊”“預約服務”等延時服務,進一步增強企業和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政務大廳設置的“跨域通辦”專窗,則通過線上粵省事、粵商通、廣東政務服務網,線下實體窗口及自助終端機等,實現跨區域多端辦理。 不僅辦事大廳的服務深得民心,延伸到家門口的服務更讓群眾點贊。近年來,區政數局推動“粵智助”覆蓋惠城區142個行政村、73個社區,服務內容涵蓋了農業農村、社保、衛生健康、民生保障等多個領域共298個事項,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陳光表示,還將進一步發揮首席數據官制度作用,加強數字政府人才隊伍建設,統籌做好數字政府整體安全保障,提升政務網絡基礎設施效能;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致力從“數字政府”到“智慧治理”,有效打通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 記者鄧惠婷 通訊員周文媚 黃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