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惠州企業“走進中國科學院”系列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記者哈鵬 攝
科技企業帶著“技術需求”,科研院所帶來“科技成果”,來了一場“雙向奔赴”。2月21日,在2024年惠州企業“走進中國科學院”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我市30家科技企業科研負責人與中國科學院有關研究所專家進行自由對接交流,共同助力惠州“2+1”現代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惠州加快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貢獻科技力量。
現場交流對接,精準服務企業
據了解,本次系列活動得到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過程工程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的大力支持。記者發現,各研究院所帶來的最新科技成果涵蓋了鋰離子電池關鍵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機器人、重離子治癌、輻照誘變育種等領域,不少科技成果與惠州“2+1”現代及未來產業發展息息相關。
目前,重離子微孔膜、醫用重離子加速器等科技成果或裝置正在惠州落地轉化中,相關研究所還與本地企業開展合作,擬成立聯合實驗室,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
“今天這么多惠州企業一起過來,集中了解中國科學院多個機構推介的最新技術成果,我覺得這種形式非常直接、精準,可以讓企業現場‘量販式’了解這些成果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結合點。雙方現場就可以進行交流對接,幫助企業節約很多對接成本。”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惠州中科先進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鄭碎武說,此次對接活動正是惠州市委、市政府優化營商環境、用心服務企業的具體表現。
據了解,惠州中科先進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是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和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建成立的高科技國有新型研發機構,主要從事智能制造領域核心技術研究和開發,為企業提供智能化及信息化服務,并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研究工作。
鄭碎武介紹,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在人工智能發展領域具有國際領先地位,此次活動圍繞智能制造,推介研究所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核心技術,包括工業視覺智能缺陷檢測理論和方法、柔性自主作業系統、人形機器人等多項成果。
“惠州謀劃下一輪的高質量發展,我認為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或許可以成為其中一個發力點。”鄭碎武表示,人工智能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廣泛應用,被業界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如果惠州可以在工業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方面不斷增加“人工智能”含量,對做大做強產業體系將起到關鍵作用。
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本次活動吸引了我市不少科技企業的關注和參與。天寶集團是國際領先的創新型電源集團,40多年來一直以高端化、數字化為發展方向,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一站式”智能電源解決方案,來惠發展已有30多年。
天寶電子(惠州)有限公司研發總部負責人魯忠渝說,本次惠州企業“走進中國科學院”活動大大增進了本地企業對中國科學院技術實力和研發成果的認識,拓展了視野,提供了溝通交流平臺,讓廣大企業受益匪淺,希望以后能經常舉辦類似活動。
魯忠渝說,天寶集團是一家致力于技術研發創新的科技型企業,但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相對的“技術低洼”地帶,因此需要經常與專業機構開展交流合作。比如,天寶集團正專注于研發電能轉換的相關產品,對具備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電力電子新材料,以及智能化控制、低成本等方面都有迫切需求,此次活動是很好的機會,希望能與中國科學院進行相關交流探討,并尋找合作機會。
廣東科清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則是“現身說法”,談到了中國科學院相關機構對企業的幫助。據悉,該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環境治理領域的技術成果轉化、設備研制和銷售、工程建設及運營管理等業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技術負責人張信武說,科清公司是東江實驗室與惠州大亞灣環境水務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同發起成立的國有控股企業,在企業成立、發展過程中,依托東江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技術優勢,共同開展了科技成果轉化等相關工作。
“在合作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了東江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技術研發方面的強大實力,這對企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我認為此次‘走進中國科學院’相關活動,對企業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張信武說。
近年來,我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強化科技賦能,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大幅增長,強度高達3.44%,位居全省第三;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三年翻番,總保有量位居全省第五,增速全省第一,產業創新活力持續增強。
接下來,我市將繼續聚焦“2+1”現代產業技術需求,并結合“百千萬工程”科技創新需要,分批組織全市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和農業領域科技企業走訪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深入開展產學研對接交流活動,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對接、引進并轉化中國科學院最新科技成果,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記者劉煒煒 劉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