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享有“國家森林城市”的美譽,生活在惠州的新老客家人都為之自豪。同時,大家也非常關注城市的綠色發展。昨日,惠州市林業局局長周仲珩做客《行風熱線》,就開展“美麗惠州·綠滿家園”活動,推動新一輪綠化惠州大行動這一主題與廣大聽眾朋友進行交流,并解答聽眾提出的熱點問題。
大規模種植應兼顧生態景觀
節目中,網友“LUJACK”說,3月繁花似錦,又到了黃花風鈴木開花的季節,每年都會吸引很多游客前去觀賞,請問林業局會加大這些景觀類的植物種植嗎?
周仲珩說,我市有多處地方種植了黃花風鈴木,很多市民在開花時都會前往觀賞。但黃花風鈴木屬于外來引進品種,不主張在我市大規模種植。此外,黃花風鈴木的花期較短,從長期來說,必須兼顧生態景觀。在我市可供選擇種植的樹種很多,要兼顧時間上的考量,不能一窩蜂地種植。
另外,周仲珩指出,針對鄉村綠化,惠州有多年實踐。鄉村綠化應根據村莊空間進行合理布局。首先是樹種選擇。主要選擇本地闊葉樹種,其形態漂亮,有適當花色配搭。其次是考慮常綠。將來鄉村綠化樹種種植10年、20年后可以成為一筆財富,生態和經濟效益兼顧。最后,選擇種植多大的樹苗適合,要根據每個村莊的實際情況而定。“現在普遍有種現象是喜歡追求大苗,實際上,大苗剪頭去尾后長勢不佳,需要幾年才能恢復元氣。有些地方選擇兩年苗,每年施肥兩次,加強撫育,3年后這些樹的長勢是可以趕超大苗的。”
合理規劃布局種桉樹
桉樹在惠州屬于熱門話題,各界議論多,對桉樹貶大于褒。實際上,很多人對桉樹的認識并不清晰。周仲珩介紹,桉樹的抗性強,適應性強,種植廣泛。桉樹是聯合國推薦的3大速生樹種之一。桉樹為國家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作用,經濟發展需要耗材,耗材的重要途徑之一是靠速生樹種。不過,桉樹有兩個顯著缺點:一是儲水性能差,桉樹屬于大葉面,耗水大。二是桉樹地力消耗大,桉樹生長快需要營養也多,消耗的能量大。
周仲珩指出,從客觀上來說,我市10年前大量種植桉樹,主要是缺乏規劃,造成種植量過大,布局不合理,一些水源區水流減少,部分地區森林景觀受到影響。但將桉樹定性為“有毒”、“抽水機”、“破壞環境”、“對人體有害”等是不科學的。“主要都是由于經營不科學造成的。”
我市對于桉樹種植的原則是:規劃管控、逐步改造,合理布局。適量桉樹種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有利于更好保護生態。少了豐產林而砍伐其他樹種,對生態也是一種破壞。
節目中,有人提出疑惑,是否種了桉樹,旁邊種植的樹種很難成活。周仲珩認為這種說法不正確。一個群落生長有競爭關系,粗生物種競爭力相對比較強,桉樹雖對其他樹種有影響,但不至于讓其他樹種難成活。
不過,種植桉樹的周期為5~6年,砍伐會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在一些景觀地段以及水源邊等是不適宜種桉樹的。這些地方將是改造的重點,改造中,讓桉樹退出,能提升整體生態功能和景觀環境。記者陳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