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協主席羅金星做客《行風熱線面對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科技三會”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昨日上午,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羅金星做客惠州電臺新聞廣播《行風熱線面對面》直播室,就“凝聚科技人才力量,提升全民科學素質”這一主題與市民交流,現場解答聽眾提問。
目標定位
發揮科普工作主力軍等作用助力一流城市建設
“科協和工青婦組織一樣,都是市委領導下的人民團體。簡單說,市科協是全市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節目開始后,羅金星首先介紹了市科協的定位。他表示,市科協的主要職能,是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推廣先進技術,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同時,大力開展學術交流,推動自主創新,組織科技工作者開展“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貢獻力量。
據羅金星介紹,市科協主要應做好四個服務,即: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他表示,2018年,市科協扎實推進科協系統深改工作,持續開展打造品牌科普活動。比如,科技大篷車充分發揮“流動科技館”的作用,深入社區、學校和偏遠農村,年布展約120個工作日。
同時,努力搭建交流服務平臺。2018年,開展了“千會萬企金橋工程”,推動新建廣東省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省級“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還舉辦了企業技術創新方法應用TRIZ培訓班,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服務。
2019年是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開局之年。羅金星表示,市科協將繼續努力發揮好科普工作主力軍、科技創新推手、“科技工作者之家”的關鍵作用,形成科普工作合力,大力提升市民科學素質,為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貢獻力量。
在回答聽眾提到的如何更好地發揮科技人才力量這一問題時,羅金星說,市科協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助力工程。按照“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技術項目為紐帶,以院士、專家和專業學會為依托,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工作思路,加強“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和“學會科技服務站”建設,進一步開展“千會萬企金橋工程”,助力我市企業創新驅動發展。
科普活動
本月或有8名老科學家來惠作60場科普報告
科普自由行、科技大篷車、老科學家科普報告會……近年來,市科協開展的一系列科普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的關注和參與。羅金星介紹說,“惠州科普游自由行”于2018年10月份啟動,目前全省只有廣州、韶關和惠州三個城市開展,目的是為廣大市民特別是中小學生提供一個到企業、到田間地頭現場了解科普知識的平臺。目前,全市共有歐美城、永記生態園、亞維濃生態園、四季綠等四家單位合作參與。
據介紹,“惠州科普游自由行”活動每月舉行一次,時間為每月的第三個周日,采取網上報名、隨機抽取的方式選定參與者。市民登錄市科協網站或關注科協微信公眾號,參加科普知識答題便可參與名額隨機抽取。據悉,除了歐美城只免門票以外,其他三個科普點還包含一頓免費午餐。
趣味性強、知識點豐富的老科學家科普報告會也備受市民關注。據羅金星介紹,自2012年以來,市科協每年都會邀請8~10名中科院老科學家來惠州作科普報告,每年約有50~70場次。他透露,今年的活動將很快開展,初定在3月9~16日,由8名老科學家為惠州中小學生、基層干部群眾和科技老師作60場科普報告。
科技大篷車則有“流動的科技館”之稱。據悉,科技大篷車每年在全市各學校、社區、鄉村、企業等場所開展科普宣傳,全年約布展120天,受到廣泛歡迎。針對部分市民提出的活動時間過短現象,羅金星表示,接下來,針對一些關注度高、參與性、趣味性強的活動,只要天氣、場地條件允許且參與人數較多,市科協將適當延長活動時間,盡量滿足市民需求。同時,還將繼續以偏遠山區為重點區域,增加大篷車的巡展場次,努力做到科普惠民。
而對普遍關注的市科技館運營、建設問題,羅金星表示,科技館是科普宣傳的主陣地。從2011年開始,市科技館啟動了科技館“雙進”活動(學生進科技館、科技館進校園)和公眾英語沙龍,目前,“雙進”活動已舉辦380多場,公眾英語沙龍已舉辦261場,共吸引約20萬人次參加。羅金星表示,今年除繼續舉辦“雙進”、英語沙龍、科普劇表演外,還計劃舉辦不少于30場的主題科普活動。比如“勞動·創造·開辟”五一科普活動、“創造科技文明新希望”六一科普活動、“玩科技·迎國慶”十一科普活動、“瘋狂實驗室—科學小實驗”、“科幻畫比賽”、“天文科學知識課堂”等。
在市科技館后續建設方面,羅金星說,自開館以來,市科技館已報廢老舊展項90多件,還將準備報廢10多件,引進新展品120多件,目前館內共有240余件展品展項。2019年,計劃把“能源石化”展廳改造升級為“生命科學”展廳,引進“我的健康我作主”等8個展項。“這些展項基本是通過多媒體和機電互動的方式普及健康知識,娛樂互動性將進一步增強。”
記者劉煒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