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局長盧偉航等做客《行風熱線面對面》
昨日上午,市科技局局長盧偉航、副局長戴俊勇、趙旋做客《行風熱線面對面》直播室,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主題與市民進行交流。
力爭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達1200家
主持人: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請問惠州為何提出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目標?目前我市創新驅動發展總體情況如何?
盧偉航: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是保持創新定力、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決策部署的實際行動;是增強創新自信、搶抓開放合作戰略機遇的迫切需要;是激發創新動能、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特別是市委十屆八次全會專門部署創新驅動發展工作以來,我市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核心戰略和總抓手,制定實施“1+6+N”系列文件,推進高企培育等八項重大舉措,創新驅動發展實現良好開局,為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礎。在創新平臺建設方面,惠州有潼湖生態智慧區、仲愷高新區、環大亞灣新區等重大平臺,有效聚集了創新要素。在創新主體培育方面,我市高新技術企業466家,力爭今年底高企總量達800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從無到有到建成7家;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11家、國家級孵化器5家,省級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各2家。在人才引育方面,我市2年共引進國內外院士4名、創新團隊39個、領軍人才69名。
主持人:為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我市將采取哪些措施?
盧偉航:緊緊圍繞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的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目標任務,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知識產權戰略,著力改善創新環境,加快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一是抓重點領域科技創新,促進自主創新能力躍升。到2020年,全面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自主創新水平進入全國前列。二是抓高新技術企業倍增,壯大企業創新主體。爭取到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比2015年翻兩番,達到1200家。三是抓多元化創新投入,激發創新發展動力。到2020年,科技公共財政投入達40億元。四是抓協同創新,打造創新成果轉化高地。到2020年,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5件,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達180萬平方米。
首屆科交會惠州企業攬下超六成簽約項目
主持人:現在不少城市創新發展普遍面臨科技成果轉化不暢、企業創新意識不強等問題。請問惠州是否也面臨類似的發展瓶頸和難題?
趙旋:客觀來說,惠州創新驅動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如科技資源偏少、分布不均衡,創新能力有待提高,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科技中介服務結構數量偏少,創新氛圍還不夠濃厚等問題。但從總體上來說,惠州總體的科技發展形勢良好,發展速度較快,正在奮力追趕,最近在珠三角創新驅動發展考核中總體排名第6位。
主持人:今年6月,我市舉行了首屆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請問我市從中取得了哪些成果?這些成果是否真正落到了實處?
戴俊勇:首屆科交會展示了上萬項高校科技成果,吸引了300所國內外高校、3000多家企業聚集惠州。這次科交會共促成了696個成果轉化項目簽約,簽約金額39.9億元;科技成果轉化重大平臺投資建設項目簽約2宗,簽約金額510億元。惠州企業簽約456項,簽約金額24.87億元,分別占總數的66%和62%。
為促進科交會交易成果落到實地,科交會籌備辦會后繼續對簽約項目進行一一跟蹤落實,同時也督促各縣(區)對項目進行跟進。此外,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攜手惠州共建中國高校科技成果大數據中心,使科交會在惠州“永不落幕”,力促高校科研成果和企業技術需求的有效對接。記者游璇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