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一直是很多農村環保的真實寫照。美麗鄉村,解決農村污水是關鍵一點。昨日,惠州市環境保護局局長黃水祥做客 《行風熱線》時說,我市從2015年開始開展“美麗鄉村·清水治污”行動,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85座,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487座,我市大部分農村的環境狀況得到了極大改觀。
黃水祥說,農村地域廣闊,監管嚴重不足,農藥、化肥、農用薄膜等大量使用,垃圾、污水隨意排放,致使農村環境惡化。我市開展“美麗鄉村·清水治污”行動后,重點實施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飲用水源保護、農村河道整治、農村工業廢水治理、農村養殖廢水治理、農村水生態文化培育”等六大行動,不斷改善農村水環境,努力實現農村河道“岸綠水清”,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區得到有效保護;禁養區內基本實現了零養殖場,實現農村人水和諧。
在農村污水處理中,村民也一起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如龍門縣平陵鎮光鎮村,全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7.9%,基本實現雨污分離、村潔水清,污水橫流不復在,美麗鄉村入畫來。每個村民參與其中,村民共同討論在哪里建、怎么建污水處理設施。在省、市、縣三級補助以及對口幫扶單位支持下,大家還發動外出鄉賢投資、反哺家鄉。最后,一個村建了15個微型分散式復合型人工濕地。
黃水祥鼓勵人人參與生態創建。他說,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的考核指標中有很多與我們市民息息相關,比如公眾綠色出行率、節能節水器具普及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公眾對生態文明知識知曉率等等。這就要求市民要轉變觀念,倡導綠色消費、綠色出行,推動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快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積極從身邊小事做起,比如,做好垃圾收集分類;節約每一升水、每一度電;倡導綠色出行,少開私家車,多步行、騎自行車、坐公交車;農業種植多用配方肥、有機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和農膜回收,實行秸稈還田,不露天焚燒秸稈、垃圾;公眾多參與環保宣傳活動等。 (記者陳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