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防災減災為誰防、防什么、怎么防?如何增強全社會避險、自救、互救能力?昨日,市氣象局局長林杰榮做客FM100惠州綜合廣播《行風熱線面對面》節目,就“以人民為中心,發揮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這一主題與市民進行交流,并解答廣大聽眾提出的問題。
每年影響惠州臺風3.6個,年均雷暴日82.7天
“惠州位于珠三角東部,地處低緯度,濱臨南海,海洋性氣候顯著,臺風、暴雨、雷雨大風、城市內澇、地質災害等氣象及衍生災害多發頻發,氣象災害具有種類多、頻率高、損失大等特點。”林杰榮說,如2013年“8·16”和2018年“8·31”惠東高潭極端暴雨、2017年“天鴿”“帕卡”“瑪娃”3個臺風相繼登陸珠三角,給我市帶來不同程度的風雨影響,三臺風時間間隔僅半個月,歷史罕見。
林杰榮介紹,我市主要氣候特征為夏長冬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平均氣溫為22.7℃,氣候舒適;同時雨量充沛,但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4~9月為惠州傳統的汛期,汛期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約占全年降水量(1938.3毫米)的82.5%。其中4~6月為前汛期,大家所熟知的“龍舟水”(5月21日~6月20日)就發生在前汛期;7~9月為后汛期,主要以高溫炎熱天氣和臺風降水為主要特征。
“具體來說,每年影響惠州的臺風有3.6個,年平均暴雨日8.6天,年平均高溫日15.1天,年平均雷暴日82.7天,瞬時風力大于6級(8級)的天數為20.5天(1.1天)。”林杰榮說。
為氣象災害防御轉移群眾贏取時間
“面對嚴峻的強降雨天氣,我們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第一要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行動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林杰榮表示,近年來,市氣象局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提升預警發布服務覆蓋面。其中,市氣象局建了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發布體系,建立了決策輔助指揮平臺,接入了海事、教育、公用事業、民政、國土、水利、住建等18個相關部門的防災減災數據,打造了“覆蓋全面、監測在線”的防災數據系統,將應急力量這塊“好鋼”真正投到防災減災的“刀刃”上。
“一條看似‘簡單’的預警信息,凝聚著監測、預報、服務等大量科技支撐力量。”林杰榮介紹,今年6月5~9日,我市出現了2005年以來最強的一次“龍舟水”降水過程,龍門連續3天出現特大暴雨,龍門龍潭錄得了全省過程最大雨量974.3毫米。氣象部門從專業角度分析此次的風險點主要在于河流快速上漲、山體滑坡和城鄉積澇等,特別是我市的龍門和博羅地區。此次預報預警準確及時,為政府部署洪澇防御工作、提前轉移群眾贏得充足時間,各部門協同作戰防災減災救災有序有力。
做好“2+1”現代產業體系氣象保障服務
據悉,市氣象局積極探索“政府統一領導、氣象部門牽頭、社會共同參與”的氣象科普宣傳教育機制,努力使群眾“看得懂、用得上、找得著”氣象信息。林杰榮介紹,進入汛期前,氣象部門以“惠州天氣”微博、微信為主要載體,開設《惠聊天》《民生氣象》等科普欄目,制作發布圖文攻略或視頻,讓公眾及時獲取氣象災害防御知識,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林杰榮表示,近年來,市氣象部門切實做好惠州“2+1”現代產業體系氣象保障服務,面向重點區域、重點單位特別是石化區提供氣象安全保障服務。同時,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利用精密氣象監測信息,對重污染天氣的形成和擴散條件進行研判,為合理開展污染防治提供決策依據,助力呵護惠州碧水藍天。 (記者楊熠 通訊員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