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上午,廣東省東江航道事務中心黨組成員、主任何海勝做客惠州綜合廣播《行風熱線面對面》節目,就“提升東江航運能力 推動內河航運綠色發展”主題與聽眾進行交流。
“抗旱保通”節約運輸成本
東江航道事務中心負責惠州、河源、汕尾三市轄區內河及沿海航道的建設、維護和管理的相關事務性工作。
去年以來,東江流域遭遇1963年以來最嚴重的干旱,整個流域的降雨比平常少了近4成,進入洪水期后水位仍比往年枯水期低,嚴峻旱情嚴重影響航運。在通航需求上,東江中上游地區存在著大量水運需求,東江地區的適水貨運量非常大。目前,優質碎石采用大型汽車運至珠三角,運費達150元/噸。如果改為水運,運費可節約75~100元/噸,每年最多可節約15億元的運輸成本。
“沿江很多企業非常渴求水運,航道是實現水運的前提,我們今年把‘抗旱保通’作為主要工作目標,全力開展航道疏浚,保障航道暢通。”何海勝介紹,從4月份開始,東江航道事務中心在橫瀝至觀音閣段開始疏浚,連續工作7個月才完成疏浚,“從去年10月份到今年10月,通過疏浚河段的船舶達到1800艘次,可見當地群眾對水運的強烈需求。”
大量適水貨物將實現“公轉水”
航運是東江的主要功能之一,歷史上她是一條不折不扣的黃金水道。當前,國家和省都大力推進內河航運發展,東江是接下來要重點建設提升的航道之一。
何海勝介紹,東江航道是我省“八通、兩橫、一網、三連、四線”航道空間布局的“兩橫”之一,是粵東北、贛南、珠三角地區的重要水運紐帶。按照最新航道發展規劃,東江干流龍川以下是一千噸級以上的航道,建成東江千噸級航道分為兩個步驟實施:第一步把河源以下航道提升為千噸級;第二步就是上延到龍川。“目前,東莞石龍以下已建成千噸級的高等級航道,現在需要實施東江河源至石龍航道擴能升級工程,才能完成第一步目標。”
東江河源至石龍航道擴能升級工程項目起點是河源市東源縣境內的長深高速獨石大橋,終點是東莞市石龍鐵路橋,惠州境內的東江干流全部屬于建設范圍,全長223公里,按Ⅲ級航道、通航內河1000噸級船舶的標準建設。項目列入《廣東省內河航運能力提升實施方案》,屬省重點建設項目,計劃2023年開工建設,2028年建成后,貨運量可達到每年3000萬噸,貨運通過能力超過1.5條四車道高速公路,大量適水貨物將實現“公轉水”,運輸結構不合理的短板將得到極大改善。
發展航運會不會污染東江水質?“建設東江航道,絕不會以犧牲東江的環境為代價。”何海勝說,為了保護東江水,從項目設計開始就采取了最嚴格的環保措施,要把東江航道建成生態環保的系統性工程。
東江航道將建設成生態旅游航道
東江航道將不僅是一條“水上高速公路”,更是一條生態航道,東江航道項目建設還對流域生態修復有作用。何海勝表示,在航道建設中將采用綠色環保的施工技術,建設生態護坡和生態涵養區。同時,在船閘建設中同步建設魚道,解決目前東江魚類洄游通道阻隔等問題,促進修復流域生態環境。另外,航道項目建設的護坡都是生態護坡,在合適的河段、岸灘建生態涵養區,造一些適合鳥類生存的濕地,這既有利于生態修復,也能形成環境優美的景觀。在航道綠色發展上,燃油船舶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以LNG動力船(液化天然氣動力船)、電推船為代表的清潔能源船舶將大放異彩。
旅游航道也是東江航道建設的一個方向。何海勝說,“東江千噸級航道建設已在考慮怎樣充分利用沿岸資源,結合沿線城鎮、村落的需求,把航道基礎設施融入兩岸景觀、文化建設之中,發展旅游航道,打造旅游品牌。”
航運是大宗貨物運輸的最優選項,未來的東江千噸級航道是專屬于貨運的“水上高速公路”,提升東江航運能力,發展內河綠色航運,為沿江經濟和產業發展注入航道力量。(記者馬海菊 通訊員鄭文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