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許可事項1個工作日內辦結、反映訴求可以像“查快遞”一樣實時跟蹤處置進度……10月29日,惠州綜合廣播《行風熱線面對面》節目邀請惠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惠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博羅縣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的相關負責人做客直播室,圍繞“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主題,與聽眾進行交流互動,并對市民的疑問作出解答。
提升行政審批質效
簡易許可事項1個工作日內辦結
提升政務服務質效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
惠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今年8月出臺的《優化營商環境40條重點舉措》,提出實施“行政審批質量提升行動”,出臺許可效率提升、行政許可回訪、行政許可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等指引制度。“目前,許可辦理時間已從法定的最少10個工作日大幅壓縮至最快1個工作日內,切實提升了政務服務質效。”惠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市個體私營企業黨委專職副書記邱翠玲說。
推進“個轉企一件事”是2025年度“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的重點舉措,在惠州辦理“個轉企”能享受哪些高效便捷的服務?
邱翠玲介紹,今年以來,惠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以推進“個轉企一件事”落地實施為抓手,進一步促進“個轉企”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
一方面,推行“個轉企”直接變更登記模式,跳過“先注銷再新設”的繁瑣環節,大幅降低了個體工商戶向企業轉型的時間與資金成本;同時,通過保留原字號、延續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和成立日期等舉措,保持轉型企業經營連續性。
另一方面,會同相關部門,搭建“個轉企一件事”服務專區,實行“一表填報、一網通辦”,實現跨部門數據共享和集成化辦理,解決企業“多頭跑、折返跑”問題。今年以來,全市共辦理“個轉企”登記業務411起。
此外,對個體工商戶實施分型分類幫扶,目前累計培育“名特優新”個體工商戶1717戶。協同市有關部門及金融機構舉辦惠州“星火貸”助力個體經濟發展活動,緩解個體工商戶融資難題,目前已累計向8600余戶次個體工商戶授信超84億元。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有些企業因管理疏忽,存在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行政處罰記錄等不良信用信息,這種情況下,企業該如何修復信用?
邱翠玲介紹,惠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過開展“信用修復服務年”活動,推出“明確指引、精簡材料、優化流程、打鈴提醒、幫辦服務、一天辦結”等系列措施,將信用修復辦理時間從法定的5~17個工作日大幅壓減到1個工作日辦結,進一步激活經營主體內生動力,助力企業重新出發。
“惠民速辦”平臺
整合全市308個渠道統一受理訴求
“惠民速辦”是今年市政府十大建設工程之一,也是今年惠州市十件民生實事之一。7月1日,“惠民速辦”一體化平臺正式上線。很多市民好奇“惠民速辦”與12345熱線是什么關系?在服務模式上有哪些突破性改進?
12345熱線是全國統一的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惠民速辦”是惠州市在12345熱線基礎上推出的創新平臺,整合了全市45個部門308個訴求渠道,構建“統一受理、智能分撥、協同處置、全程監督”的閉環體系,覆蓋民生訴求全生命周期管理。兩者共同構建了惠州多層次、高效率的市民服務體系,體現了“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的城市治理理念。
“惠民速辦”整合了多個訴求受理渠道,這對老百姓日常辦事能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
“渠道整合不是簡單的‘1+1=2’,而是通過數據通、流程通、服務通實現‘1+1>2’的效應。”惠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局長楊偉斌說,訴求受理渠道整合進“惠民速辦”平臺后,解決了“找不對門、多頭找、查不到進度”等痛點。
整合前,群眾遇到不同問題可能需要找多個渠道反映,現在只需點擊“惠民速辦”微信小程序、門戶網站或12345熱線任一入口,即可提交涵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6大類3624項訴求事項。依托DeepSeek等AI大模型技術,“惠民速辦”能自動識別訴求類型、精準分派責任單位,有效提高分撥準確率。群眾提交訴求后會獲得專屬“工單編號”,可以像“查快遞”一樣實時跟蹤處置進度,并對辦理結果進行多維度綜合評價,“快不快、好不好”,一目了然。
市民在通過“惠民速辦”反映問題時,最關心的就是“我的個人信息會不會泄露”,尤其是涉及物業糾紛、家庭矛盾等敏感訴求時,如何確保數據安全?
楊偉斌介紹,“惠民速辦”對工單數據進行加密存儲,嚴格限定數據訪問權限,并且系統自動留存調用記錄,確保數據“可追溯、防篡改”,讓市民放心說真話、辦實事。
自7月1日上線以來,截至10月27日,“惠民速辦”平臺受理民生訴求總量86.34萬宗,同比上升22.77%,平均轉派時長從上線前的6.32小時縮短至3.72小時,部門的平均辦理時長從6.96天縮短到5.94天,提速14.66%。
因地制宜探索
政務服務下沉基層,向“家門口辦”轉型
在推進“惠民速辦”體系建設過程中,博羅縣緊密結合本地實際,進行了一體化的探索和實踐。
首先是在整合與清單化管理上下了功夫。博羅縣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按照市的統一部署,先行完成了全縣42個部門、152個平臺的渠道整合,讓服務能真正下沉到基層。同時,聯合縣委編辦動態梳理和完善了涵蓋5083個事項的“一目錄兩清單”,為后續精準、高效處理群眾訴求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面對實踐中出現的工單“空轉”和退單難題,博羅著重強化了縣級層面的“仲裁”和協同辦理機制。通過嚴格落實“首辦負責制”和“鎮街吹哨、部門報到”,對疑難工單實行每日會商,并引入了48小時分撥程序,確保每一個訴求都能職責明晰、分得出去、辦得順暢,形成一個有效的處置閉環。
此外,注重提升一線辦理隊伍的能力和服務溫度,統一規范了反饋標準,要求承辦單位主動聯系群眾,把處理過程、依據和結果講清楚、說明白,用更真誠、更細致的服務去贏得群眾的滿意。
在涉企服務方面,博羅縣圍繞政務服務增值增效,向“家門口辦”轉型。
由于企業開辦、工程建設審批、涉稅辦理等高頻事項的審批權限集中在縣一級,以往企業辦事需要到縣政務服務中心大廳辦理,既耗費時間,也容易因材料不全、流程不熟導致“往返跑”。
博羅縣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局長王曉珊介紹,為破解這一長期困擾企業和群眾的難題,今年5月,博羅將商事登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涉稅業務等首批75項高頻事項下沉至作為縣域副中心的石灣、園洲和長寧辦理,實現“鎮級受理、縣級審批、就近領證”。截至目前,“就近辦”業務量已累計辦理344宗。“我們將持續推進第二批事項下沉工作,同步研究將服務陣地進一步拓展。”
記者香金群